在云南昆明举行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上,6场内容丰富的展览和20余部人类学影视片展映吸引了参会中外人士的目光。
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化、精彩独特的人类学影片、门类繁多的图书展览……大会组委会精心安排的文化活动生动地展示了人类学民族学的魅力。
中华民族文化令人心醉
开展3天来,“多彩中华——中国的少数民族”展览吸引了600余位中外参观者,来自印度兰契大学的辛格教授对中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赞不绝口。
“侗族木雕花墨斗、瑶族道公服、藏传佛教莲花生鎏金造像……这里所有的东西都令人着迷,让人心醉。”辛格说,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多彩而美好的文化。
美国人类学学者杰克·罗瓦根看过展览后,积极评价了中国人类学的发展。他说,中国在人类学研究方面进步很大,我在这次大会上接触到很多中国的人类学学者,他们的观点对我启发很大。
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发展为人类学与民族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课题,引起了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界的广泛关注。“多彩中华——中国的少数民族”展览更是以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视角,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古老的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中国和发展的中国。
名家讲座“一座难求”
连日来,作为大会学术活动之一的“名家讲座”格外引人注目。
28日,中国人类学专家杜维明的讲座吸引了近500人参加,云南大学文津楼学术报告厅被中外学者和观众挤得满满当当,一些学者甚至席地而坐,边听边做笔记。
杜维明教授的讲座题目为“东亚社会的新儒学传统对现代性多元化的启示”。内容涉及传统儒学是否可以现代化,传统儒学在现代文明中的作用等。
杜维明教授认为,全球化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各种文明之间应该互相对话,积极发展“对话文明”,东西方文化之间应该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在讲座现场,杜维明还与学者们在素质教育、软实力、自我修养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今天的讲座很有收获,通过这个讲座,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文化多元化的理解。”外国学者艾米丽·威尔克斯高兴地说。
人类学影展让观众“深受启发”
随着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的有序开展,主题为“文化之眸”的影视展映也于日前在昆明开幕。入围本次影展的影视作品展现了全球化、现代化大背景下宗教、教育、法律、民间技艺、少数民族生活变迁等多种文化现象。其中许多作品是在长期的田野调查基础上拍摄完成的。
20多部具有代表性的人类学影视作品逐一播放,在展示五彩缤纷世界文化的同时,也让观众从中感到“深受启发”。
记者在云南大学科学馆看到,一楼放映大厅内正在播放一部由澳大利亚导演摄制的影片《koriam的法则与统治》。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土著文化。
“我与人类学家一起制作人类学方面的电影,我希望我的作品能让受众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生存状况。”澳大利亚导演加里·基尔利说。
中南民族大学土家族学生赵丽说:“这个影片对我的启发很大。人类学关注的是没有修饰过的原生态生活,影片把最真实的东西展示给人们,非常有意义。”
观看影展的除了参加人类学民族学大会的各国专家学者,还有不少自发前来的昆明市民。他们普遍认为,这些人类学影片加深了他们对这一学科的认识,受益匪浅。
据了解,此次影视展映由人类学民族学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办,开幕前曾收到来自世界各地共362部参展影片,经过数十名国际知名专家评审,最后确定了20余部入围影片参与展映,供人们观摩、研讨和交流。
“国际人类学民族学图书展”吸引中外学者
27日,“国际人类学民族学图书展”在云南大学开展,当日吸引了700余名专家学者参观。
本次书展汇集了25家出版社的几千种出版物,内容涉及国内外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的诸多方面,如国际知名出版机构美国的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和英国的泰勒弗朗西斯出版公司都带来了百余种图书参展。
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曾德恩说,“这个图书展很有意思,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藏文图书,还有一些中国的人类学著作,帮助我了解了一些中国学术界对西方人类学的看法。”
“这些书籍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在民族宗教问题上的真实想法。”中国回族学会常务理事张巨龄认为这个展览很有必要。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主席瓦格斯先生在留言本上用“非常好”“令人鼓舞”等字眼对本次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主题为“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来自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此次大会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