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北京 >> 儒门动态 >> 正文
新中国成立来,官方首次在北京孔庙举行祭孔
来源:英国《卫报》 (2010年10月1日19:16) 作者:小慧辑

 

英国《卫报》9月28日文章,原题:北京庆祝2561岁的孔子回归

    在中国,儒学一度因被视作落后和封建而被弃用,各地孔庙也曾受到严重损毁。但自20世纪90年代,被打倒的儒学又重新盛行起来。人们开始理解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和真正理念,明白它们与自己的生活并非毫无关联。孔子著作又一次成为公共道德训令,安抚浮躁的人心。

  今年,庆祝孔子诞辰2561周年的仪式有了一个显著变化,即自新中国成立来,官方首次在北京的孔庙举行祭孔仪式。穿着红衫黑袍的舞者和学生们穿行在这座建于14世纪的古老庙宇中,向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致敬。

  清华大学学者、《中国的新儒学》一书作者贝淡宁(Daniel Bell)说:“儒学不仅是一种保守主义传统,也是一种社会批判思潮。儒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发生复兴,包括国家层面、学术层面和民间。”

  中国的领袖看中了这位思想家的思想。他重新出现在学校教科书中,中国主席胡锦涛还运用儒学完善他的“和谐世界”理念。此外,台湾当局一位发言人还认为儒学是连接海峡两岸的纽带。

  大多数中国人也都认为,在物质主义泛滥的当下社会,重新认识道德、孝义、恪守规则和多行善举这些儒学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儒学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血液中。只要条件俱备,它就会复苏,”作为一位儒学老师,杨如琴(音译)认为中国人也重新燃起对这位哲学家的兴趣,“虽然多数人只是好奇,并非真心感兴趣,但假以时日,他们会有更好的认识。儒学真的非常适合中国人民。”

  参与这次祭孔活动的一位老人曾在小时候学过儒家经典:“儒家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忠诚、信任和互相照顾。在当前社会,人们关注的只是钱。所以推行这些价值观是非常有益的。”

  但年轻人们热情就没那么高了。“儒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所有人密切相关,”30岁的音乐家韩斌(音译)说,“但我不清楚这一关联具体何在”。23岁的薛文娟(音译)则取用了一句“学习是我们的信念”来解释她学儒学的原因,但她随即补充道:“这只是一个语言培训中心的广告语而已。”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