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晚,“百年清华·国学承脉”系列活动之文新论坛四十二场在清华大学旧经管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彭国祥教授讲述“身心修炼——以《论语·乡党》篇为例”。
《论语》作为中国儒家经典,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注疏和研究颇盛,朱熹、杨伯峻、钱穆和南怀瑾等历代大家学者都为其作注。这次彭国翔教授做客文新论坛,从功夫论角度探讨《乡党》中义理蕴涵,通过《乡党》篇记录的孔子的“身教”,讲述“身心修炼的礼仪实践”,对当代人的生活以启迪。
彭教授以朱熹注版的《论语·乡党》篇文本把18节文字的文字内容,除去最后一节,归入孔子的“衣”、“食”、“住”、“行”和“言”五类。彭教授首先引导大家了解每一部分,具体阐述孔子的“身教”,并将这种“身教”归结为两点:一是将礼仪实践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将日常生活礼仪化,也将礼仪日常生活化;二是将礼仪实践作为一种身心兼顾的修炼方式。彭教授认为,正是《乡党》这篇对于孔子在日常生活各种不同境遇中礼仪实践的详细记录,作为身心修炼的礼仪实践不再只是一种抽象的理念,而是在作为人格典范的孔子身上得到了活生生的聚焦和突显。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礼仪实践遍及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还可以看到作为“圣之时者”的孔子是如何在礼仪实践中具体贯彻“时”的境遇性原则,更可以看到礼仪实践如何展现为一种“体态”、“心态”表里共建、交关同构的身心修炼。
彭教授从《乡党》篇里给我们以“身心修炼”的启示,也同时告知我们如《乡党》中的孔子形象所展示的,作为身心修炼的礼仪实践虽然随时随地、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但同时又始终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言行举止都需要有所不同,这一点涉及到了日常生活中作为身心修炼的礼仪实践的境遇性原则,能否贯彻这一原则,也是能否成就圣贤人格的一个重要保证。
在文新论坛的讨论环节,同学们就“身心修炼”和《乡党》篇的理解等问题和彭教授进行了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