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与中国武汉大学合作建立的“鲁尔都市孔子学院”自去年11月6日成立以来,提倡的“走出去,请进来”的运行模式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获得了不俗的成绩。报道员日前拜访了鲁尔都市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许宽华教授和主任安雅·森茨博士。
鲁尔都市孔子学院位于毗邻杜伊斯堡大学校区的科技中心大楼内。许宽华说,杜伊斯堡市政府非常重视和信任孔子学院的工作,除了免费提供场地外,市政府在处理许多涉华事务时都会邀请孔子学院帮忙。例如,杜伊斯堡的友好城市武汉每年都有许多重要访客来访,此时孔子学院就起到沟通、协调、保证交流畅顺的作用。
许宽华说,孔子学院受到如此重视,两位德方院长的工作起了很大作用。一般来说孔子学院只有一位德方院长,但托马斯·海贝勒教授和马库斯·陶贝教授都是名满德国的汉学家,在中国学界也享有声望,他们工作忙碌,很难充分兼顾孔子学院的工作,因此,鲁尔都市孔子学院从诞生以来就采取了独一无二的3院长制度。而且,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东亚学院本身就是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东亚学院之一。孔子学院背靠强大的东亚学院,并与德国儒学学会、德国亚洲基金会等多个组织合作,因此开展的活动具有层次高、范围广的特点。
浏览鲁尔都市孔子学院的讲座列表,就会发现许多讲座的标题都非常深刻,例如海贝勒教授的“中国的农村改革”、陶贝教授的“位于计划与市场之间的中国经济”等。许宽华说,他们以语言文化、工业经济、社会政治这3大内容板块为基础,除了提供常态的语言班、书法班、太极拳班等文化交流形式外,还充分利用社会与学术资源层次较高的优势,实践“走出去,请进来”的策划。
许宽华介绍说,仅孔子学院的管理团队——3位院长和主任每年就做六七十场各种课题的报告。同时还邀请各地专家教授包括国内来的教授,再加上与德国儒学学会的合作,保证了高质量的讲座来源。这些报告有些在孔子学院内举行,有些在大学内举办,还有些走到社会上、企业中举行。这种互动性很强的“走出去,请进来”模式不仅迅速扩大了鲁尔都市孔子学院的影响力,更吸引了当地政界、企业等高端人才。
森茨补充说,“走出去,请进来”还体现在他们的语言班项目中。他们除了在孔子学院内办语言班外,还与德国著名的语言培训学校VHS合作,令汉语课程进入后者的商业操作渠道中,在社会上与西班牙语班、意大利语班等公开竞争生源。此外,鲁尔都市孔子学院还受到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学院的高度信任,为大学汉学系的学生上汉语课、出考题、改考卷,最后把分数上报学校。这在所有孔子学院中都是不多见的。
当然,工作中他们也遇到过困难,尤其是一些由中德文化差异导致的问题。森茨说,例如,德国人按部就班的办事方式有时候会难以适应中国人那种风风火火的冲劲,往往是中方提供了许多良好的设想,但德方由于操作上的问题而难以实施。
许宽华也表示,孔子学院之所以叫“鲁尔都市孔子学院”,就是因为成立时的定位就是要覆盖整个经济发达的鲁尔区。这个区有10多个城市、六七百万人,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很多工作需要做。他们也有信心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