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禁止学生全文诵读《三字经》和《弟子规》等,以免一些带有“糟粕”的信息流入校园。
为此,记者专门对成都市中小学以及幼儿阶段国学情况进行了了解。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读本》主编唐小林称,成都国学读本已“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据悉,在成都,《三字经》被选编入了国学教材幼儿阶段,而《弟子规》则编入了小学初段教材中。教授该课程的老师表示,学生学习之后“行为积极”。
代课老师:学习《弟子规》后 学生行为更积极
成都市胜西小学二年级国学课王老师表示,学习了《弟子规》后,学生行为变得更加积极。
“国学教材中的内容尽管有些深奥,但是都是积极向上的,学生们通过反复朗读和简单的记忆,加上结合实际的学习,我觉得他们更加懂事了。”王老师认为,成都的《国学》读本整体内容积极向上,并无“糟粕”内容形成负面影响。
王老师说,“《弟子规》这样的经典著作,更加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其中提倡的很多关于尽孝的内容就让孩子们知道如何尊敬父母,我有个学生的家长告诉我,每次接孩子放学,孩子都一改之前的娇气,不会再让奶奶帮他提包了。”
国学读本主编:已“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读本》主编唐小林表示,由于《三字经》和《弟子规》等文历史久远,文中所提倡的部分内容的确已经与今天的时代脱节。
但是,《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读本》贯彻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将《三字经》和《弟子规》等文章都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以及塑造新一代成都人的需要,对其进行了严格的删节,体现了传统经典与时代精神和现实需要的结合,实现了国学经典的现代转换。因此,并不存在山东省教育厅批评的那种情况。
延伸阅读
谁来认定《三字经》是不是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通常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区分“精华”和“糟粕”的标准是什么?教育部门是否已经习惯代替学生和家长思考?
谁能给《三字经》取“精华”去“糟粕”
《三字经》这样的精华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自负地遴选、确定、告诉世人的。他们是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由无数父母、孩子、老师自发地选择出来的。
山东发布经典诵读新规 禁止全文荐读《三字经》
省教育厅昨日发出通知,表示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省教育厅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