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北京 >> 学术成果 >> 正文
北京孔庙与御匾
来源:北京史地民俗(会刊第16期) (2010年12月8日11:40) 作者:李鸿兴
 
 
1、北京孔庙如今位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这条街原来叫作成贤街,孔庙和国子监都位于成贤街上。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
说到京师孔庙就应该说一说国子监,因为按照“左庙右学”的建筑规制,国子监和孔庙相连,它是孔庙的西邻。后面要说皇帝到“辟雍”,“临雍”讲学,就非得说说国子监了。
国子监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依照“左庙右学”的建筑礼制,国子监的位置与孔庙相邻。明初国子监先后改称北平郡学、国子学;后固定使用了国子监的名称。由于明朝都城先在南京,朱棣登上帝位后改在北京。所以,在南京的国子监称为南监,北京的国子监又称北监。
北京国子监建筑布局相当讲究,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学堂”。其三进院落,中轴两侧的建筑对称整齐,整座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集贤门、太学门、辟雍、彝伦堂、敬一亭等; 太学门是一座瑰丽壮观的琉璃牌坊,南面的题字是“圜桥教泽”,北面的题字是“学海节观”。正厅彝伦堂是监生们会讲的大礼堂,皇帝来国子监讲学时在这里设座。
辟雍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人称是北京“六大宫殿”之一,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辟雍在明代为青琉璃瓦顶,因袭古制为“天子之学”,清代乾隆年间改为黄色琉璃瓦,即为重檐黄琉璃瓦攒尖顶的方型殿宇;殿内为窿彩绘天花顶,设置龙椅、龙屏等皇家器具,以供皇帝“临雍”讲学之用。其建筑风格设计也堪称别具一格,外圆内方,环以园池碧水,四座石桥能达辟雍四门,寓意“辟雍泮水”,借喻天地方圆,传流教化之意。
 
2、孔庙始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占地面积二万多平方米。明永乐九年(1411)重建;明宣德、嘉靖、万历年间分别修缮大殿,添建崇圣祠。 清顺治、雍正、乾隆时又重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祭祀孔子的规格提升为大祀,将正殿扩建。孔庙虽然经过历代重修。但其结构基本上仍然保存元代风格。
2005年4月北京孔庙进行共和国成立50年来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缮,这次修缮以古建复原和维护为主,恢复清代的建筑规模和样式,宏伟大气的皇家孔庙重现人们面前。
北京孔庙的《进士题名碑》、《石经碑》、《大学碑》都可说是值得浏览的文物古迹。
孔庙内先师门两侧,是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共198块,刻有51624名进士姓名、籍贯和名次。元碑原有九块,其中六块被明代磨去字迹刻上当朝进士姓名,所以仅存三块。
《大学碑》为清朝皇帝康熙手书,书法功力深厚,气势磅礴,可称得历代帝王书法中的珍品。《大学》为四书之一,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经典论著;传为曾子所作,讲述了从修身、齐家,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3、北京孔庙的匾额很有其特点,或者说更有故事。
据考证:到了清朝末年,京师孔庙大成殿内已有清康熙至宣统九代皇帝御笔题写的匾额九方。康熙题匾为:“万世师表”,雍正题匾为“生民未有”,乾隆题为“与天地参”,嘉庆题为“圣集大成”,道光题为“圣协时中”,咸丰题为“德齐帱载”,同治题为“圣神天纵”,光绪题为“斯文在兹”,宣统题为“中和位育”。
有文曰:清朝时候自康熙皇帝始,历代皇帝“即位必亲临”京师国子监“辟雍”讲学一次,叫作“临雍”。而后到孔庙大成殿题匾一方;随后各地文庙效法摹制。
我翻阅了一些文史资料,以为以上那段文字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即位必亲临”的说法与史实有出入,是不确切的;二是“而后到孔庙大成殿题匾一方”的说法,容易让人联想产生误解,以为题匾都是在京师孔庙。
《清史稿》记载:康熙皇帝是在康熙23年(公元1684年)11月“戊寅,上次曲阜。己卯,上诣先师庙。诣孔林墓前酹酒”,而后题写“万世师表额”。可见,康熙题“万世师表”额,不是在“即位”之时,且是在曲阜孔林,而不是在京师孔庙大成殿。
康熙的称谓来自年号,其名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他是顺治皇帝的第三子,因其出过“天花”,对这种传染病有免疫力,也就最有可能不会半生夭折,而被选做了继承人。也因此成了满清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康熙帝玄烨在1661年即皇帝位,那时只有8岁;他于1722年12月20日卒,终年69岁,在位61年,是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
康熙帝在1667年夏历7月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这一年是康熙6年,爱新觉罗.玄烨只有14岁。康熙23年爱新觉罗.玄烨已过而立之年,历经撤潘平乱,统一台湾,正是雄心勃勃的时候。这时候康熙帝到“辟雍”讲学,去曲阜孔庙祭拜、题匾,可谓正当其时。
康熙皇帝御笔题书“万世师表”,出自晋代葛洪《神仙传》里:“老子岂非乾坤所定,万民之表哉;故庄周之徒,莫不以老子为宗也”。另,《论语·为政》篇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后人注释说:“教之以才,导之以德,可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堪作表焉。”康熙题匾的意思是表彰孔子是千秋万世的老师之表率。
爱新觉罗.玄烨崇尚文治武功,为后代子孙树立了一个榜样。以致清朝十二个皇帝,其中有九人为孔子题匾。
4、雍正皇帝御笔题匾“生民未有”有两种说法。一说在雍正3年(公元1725年),又一说在清雍正4年(1726年);雍正皇帝题“生民未有”四字,诏令全国文庙大成殿予以悬挂,以昭示后人铭记孔子在创立儒家文化中的至尊地位。但此事在《清史稿》世宗本纪中却没有记载。
雍正皇帝名爱新觉罗.胤禛,是清圣祖玄烨第四子,母亲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胤禛于1722年即位,年号雍正,这时候他已经45岁。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735年卒,庙号世宗。1723年是雍正元年,他是在当了三年皇帝之后去孔庙题匾的;所以,也不能说“即位必亲临”。
雍正皇帝御笔题书“生民未有”,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另,《孟子·公孙卫》曰:“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匾文的意思说:自有生民以来,从来没有像孔子一样至高无上的圣贤,世上只出现了这一位圣人。
 
5、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年(1737年)御笔题书“与天地参”。
清乾隆皇帝名爱新觉罗.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卒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11年9月生,1799年2月7日卒)终年88岁。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庙号高宗,为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
《周易·说卦》称:“参天两地而倚数。”《中庸章句》中:“为天下至诚……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赞天地之参矣。”朱嘉注:“与天地参,谓以天地并而立三也。”意为孔子地位与天地并列。“参”也可理解为参拜之意。“与天地参”之寓意是赞誉孔子德行与天地并列,而为后人参拜。
6、嘉庆皇帝于嘉庆四年(1799年)御笔题书:“圣集大成”,其寓意赞颂孔子集古代诸圣贤之长于一身。
嘉庆(公元1796年至1820年)为清朝第五位皇帝爱新觉罗.颙琰的年号,其庙号仁宗,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春正月戊辰朔,行授受大典。这时候乾隆皇帝仍在世,为太上皇。嗣皇帝顒琰侍太上皇行礼于堂子、奉先殿、寿皇殿。太上皇御太和殿,授玺,顒琰即皇帝位,太上皇训政。
《清史稿》记载:二月丁丑朔,嘉庆皇帝登基大典过后,就到孔庙祭拜,“释奠先师孔子”。可以说嘉庆是“即位亲临”的一位皇帝,但没有当时题匾的记载。
“圣集大成”之典故出自《孟子·万章》中:“孔子之谓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也,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这里用音乐作比喻:孔子善于把单个的音符,按音乐规律组成美妙的乐章,意即孔子能把古圣先贤的美德集于一身,形成自已的学术思想。
7、“圣协时中”是道光皇帝的在道光元年的御笔题书。
道光皇帝名爱新觉罗.旻宁,庙号宣宗,在位30年,终年69岁,是满清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圣协时中”出自尚书尧典中:“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另,《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其寓意在赞扬孔子的中庸之道。
朱嘉作注曰:“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又“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这段话的意思说: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能够节制,就叫做中;在表达情感时能恰到好处,能为众人接受,就叫做和谐。中时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和谐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做到了中和,就可立于天地之间。
8、“德齐帱载”为咸丰皇帝于咸丰元年(1851年)御笔题书。语出《中庸》:“仲民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譬如天地无不持载,无不复帱。”帱,多音字,这里读“道”,复盖的意思,言孔子之学术思想和个人品德,可以纬天经地,无所不包完美无缺。
咸丰皇帝名爱新觉罗·奕詝,20岁登极,在位11年,31岁病死,咸丰是秘密立储继承皇位的最後一位皇帝,他登基不久就发生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之后又有英法联军攻进北京火烧圆明园;他在重大事件面前无所决策,迷于酒色,荒废朝政,宠爱叶赫那拉(日后的慈禧),误国殃民,留下千古遗憾。
9、“圣神天纵”是同治皇帝于同治元年(1862年)御笔题书。
此语出自《孟子·尽天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话之谓圣,圣而不可之谓神。”程子注:“圣不可知,谓圣之至妙,人所不能测。非圣人之上,又有一等神人也。”又《伦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耶?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降圣,又多能也。’”这里的意思是:孔子是顺就天时应运而生的圣人。颂扬孔夫子为上天赋予人间的品德学识和高超的神灵。
10、“ 斯文在兹”,是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皇帝御书。
此语出自《论语·子罕》:“子谓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将之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合?”朱熹注:“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后死者”为孔子自称之词。因此,“斯文在兹”,意指世间所有文化盖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
清史评价说: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前国耻。已而师徒饶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意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然功名之士,险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济,言之可为于邑。洎垂帘再出,韬晦瀛台。外侮之来,衅自内作。卒使八国连兵,六龙西狩。庚子以后,怫郁摧伤,奄致殂落,而国运亦因此而倾矣。呜呼,岂非天哉。光绪死后,清越四年而亡。
11、“中和位育”是清末代皇帝溥仪题书。爱新觉罗·溥仪,称宣统帝,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匾文“中和位育”,见《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匾意是,称公布按圣人之道治世,就能达到天地间一切事物各就其位,各行其是,呈现勃勃生机,蓬勃发展的景象。
12、这些匾额几乎是以一样的规格和模式,在全国各地的孔庙建筑之中仿制与张挂。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历代都极为尊崇;孔庙和其他传统建筑不同的是,庙内匾额楹联极少,其制作与悬挂都有严格的规范。
孔庙“御匾”的规格:木匾长约六米、宽二点五米,每字一米见方,金字书写,四周雕刻群龙戏珠图案,除了四个大字和御印之外,不题上款及下款。
13、最后要提及的是民国初年临时大总统黎元洪自己题了一块“道洽大同”的匾额,挂在原康熙“万世师表”的位置上;并取下九块清朝“御匾”。
1979年,首都博物馆在北京孔庙成立,九块“御匾”都被重新挂了回去;黎元洪的“道洽大同”匾额留在原位没有动,康熙的“万世师表”匾额则被移到大成殿外正门上方,因此形成与各地孔庙不同的特例。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