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代儒学 >> 当代儒英 >> 正文
霍韜晦:儒家能助80後突破困局
来源:中評社香港2月11日電 (2010年2月20日0:39) 作者:黃曉南、梁卓鈞

 

 

 

80後”源於地,席香港和台,成為華人社的普遍情於拆解這個現象,及提出應對法,眾說紛紜。也,我可以國傳統文化答案。

  為此,中評社專訪了香港著名儒家學者、法住機構創辦人霍韜晦教授,探討儒家學說能否幫助“80後”青年突破困局。

  霍韜晦1940年生於海南,1957年赴港,24歲拜入唐君毅師門,1972年起在中文大學任教,1982年創辦法住機構,承傳唐君毅的新儒家學說,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現兼任東方人文學院院長、新加坡東亞人文研究所所長。

  登門拜訪前,記者的期望不大,儘管素仰霍韜晦名聲,但心想這位高壽七旬的一代名儒,潛心鑽研高深學問、寫大塊文章,未必知悉“80後”等最“潮”(意指新潮、時尚)現象。正如唐君毅當年說:“我在香港生活30年,香港與我卻是互不相關的個體。香港對我不理睬,我也不理會香港。”

  出乎意料,霍韜晦不僅十分熟識社會的最新動態,能一針見血剖析“80後”現象的來龍去脈,甚至連“升呢”(意指升級、提高Level)等“潮語”(潮流用語)都難不到他!

  霍韜晦認為,“80後”青年的最大特徵是對上一代不滿、憤慨於社會不公義、有反體制傾向。輿論分析“80後”現象,大都說因為社會流動性降低,年輕人“上位”(意指出人頭地)機會大減,所以生出反叛情緒。霍韜晦卻說,這種解讀的方式並不公平。

  他指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教育的普及,高學歷的青年愈來愈多,可供其發揮的社會崗位卻不一定隨之增加,所以出現“高學歷、低薪水”的現象,加上樓價飛漲,“80後”青年晉升中產遙遙無期,覺得很委屈,因此遷怒於社會和體制,這確是事實。但他強調,這是一個狹隘的解讀角度,對於“80後”現象,我們須從歷史和文化的脈絡著手,得出更深刻的理解。

霍韜晦解釋,近數十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都緊跟西方資本主義的步伐,強調如何賺取最多利益、擴大市場、變得更加富裕,令社會充斥殘酷的競爭,最終導致功利主義的泛濫。在這種社會風氣下成長的年輕人,正是如今的“80後”一代,他們一方面受惠於社會富裕,不必承受飢寒;另方面,他們被灌輸的是千人一面的價值觀,從少被教導只知追求出人頭地、名成利就,社會亦只鼓勵他們這樣做。但這種價值觀顯然是違反人的天性的,因此“80後”青年對之感到苦悶,進而生出反抗,正如魯迅所說,“在沉默中爆發”,也可算是一種積極的反應。

  他表示,學校只教導青年如何成功、如何處世,卻沒教他們如何“做人”,而這也是“80後”現象的癥結所在。他解釋,教導青年如何“做人”,即是要他們尋找人生的意義,建立價值觀,最終開創自己的理想和前路。現在的“80後”青年,除了關於職業等現實的原因,最大的苦悶源於人生意義的缺位,他們不知道活在世上的意義是什麼,缺乏自成體系的一套價值觀,沒有人生理想,更談不上看到光明前路。因此,“80後”問題歸根究底,可說是我們社會教育失敗的問題。

  他進一步說,這也不是中國社會獨有的問題,而是當今普世共同面對的困境。因為源於西方的現代文明,百多年來一路發展到今天,逐漸浮現缺憾,前路遇到局限。由於過度重視工具理性,講求務實,導致價值觀世界萎縮以至崩潰;過度重視個人主義,導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情感和聯繫日益薄弱,最後變成虛無主義。現在“80後”青年的問題,也是順著這種趨勢而出現的困局。

  既知病源,該如何救治?霍韜晦指出,儒家思想正正是能解救現代文明困局,並幫助“80後”青年找尋人生意義、重建價值觀的藥方。不過,百年前起,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明就被西方文明打得落花流水,才有五四運動的發生;新中國成立至今,開始奔向小康,主要也是靠學習西方現代文明。就算唐君毅等南來創辦新亞書院,也只求為花果飄零的中國文化尋找最後的立根之地,遠談不上發揚與復興。百年後的今天,中國傳統文明憑什麼去“打救”西方現代文明?

霍韜晦承認,中國傳統文化並無引導出工業革命、科學革命等現代文明的基石,但這不表示中國文化是毫無優點的,更不意味其對現今社會是沒有價值的。事實上,唐君毅、牟宗三等上一代新儒家學者,傾注畢生心力建立的學問,很主要的一個部分就是論證了儒家文明與民主、科學等西方現代文明,並不是互相矛盾、衝突的,相反,兩者是可以融和甚而互補的,這些觀點也見諸唐、牟等於1958年發表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而霍韜晦等新一代新儒家學者從事的工作,就更多是發揚儒家學說能貢獻於人類文明--主要是指西方現代文明--之處,這方面的學問結晶,也可見諸2009年他與兩岸三地及海外學者共同發表的《百年儒學宣言》。

  就算儒學是藥方,但霍韜晦強調,年輕人的天性是反傳統和反權威--尤其是“80後”一代,所以用一般舊式方法,由上而下向他們強灌這一劑藥,也只會惹來反抗。相反,他認為我們應摒棄強加諸其身的傳統教育心態,改用能夠配合現代社會的方式,啟發和引導青年感受儒家思想,從中體會到人生的意義、建立起價值觀,最終開創自己的理想。他笑言,這也可算是一種“升呢”。

  “用現代方式發揚儒家”,這說法並非新鮮,但談何容易?其實,霍韜晦創辦的法住機構,20年多來所探索、實行的,正是這種工作,每有成功創新之舉。088月,法住首辦“孔子知命之旅體驗行”,霍韜晦帶領80多師生,用12天時間,重踏孔子當年周遊列國的路線,親身找尋25百年前《論語》的文化場景,並沿途舉行講座,寓旅遊於教學,參加者得到的體會,非傳統課堂講習可比。

  此外,法住亦在香港和新加坡辦學,不僅供修讀碩士、博士等高等學位,亦有專為小孩開辦的課程,內容著重性情教育,除了深入淺出教導《論語》,務求潛移默化,亦輔以武術、才藝和音樂等多元學習,以陶冶性情。曾有一位香港家長憂心忡忡地求助,原來她的孩子沉迷《火影忍者》動畫,所有文具都必須是《火影》的,偶像是一位反派角色“我愛羅”。到法住上課一陣子後,孩子漸對中國傳統文化生出興致,不再沉迷《火影》了,偶像也由“我愛羅”變成文天祥!

今次採訪霍韜晦的兩名中評社記者,都是“80後”一代,深悉“80後”在社會上的困境,包括工資追不上房價、擇業的局限等。誦讀《正氣歌》、仰慕文天祥,對於改善這些處境,大抵不會有什麼幫助。但另方面,霍韜晦指出的人生意義、價值觀和理想之缺位,確也是我們這一代面對的最大問題。君子愛財、君子固窮,凱撒的歸凱撒,孔子大概不會反對我們一邊讀《論語》,一邊唸MBA;一邊踐行志道,一邊買豪宅開奔馳。他講求的是窮達以時,一以貫之,貧賤不屈,富貴不移。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