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韩国、朝鲜、越南这些汉文化圈国家中,汉文化传统的影响逐渐被淡化。除日本外,这些使用汉字历史长达千年的国家中,我们只能在他们的博物馆、古代典籍、石刻和庙宇中才能找到汉字的踪迹。而在韩国庆尚北道的一处小山村中,这里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廊牌匾上、木柱的楹联上都刻有汉字诗文字句,即使在中国,即使在徽州地区也难以找到有着这样浓浓古代中国文化气息的村庄,它就是韩国即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良洞古村。

感受民俗文化要选原生态文化
为了抗衡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全球化,各国政府均已着力保存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韩国在这方面的努力是成功的。他们在保护古迹的同时,也建起了集本国各地民俗大成的民俗村。韩国因电视历史剧的兴起,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少地方相继建起了民俗村作拍摄场地同时也作为文化游览内容。与中国不少新建的令人索然无味的民俗村相比,韩国人很注重“旧”味,即使是新建的也要有“旧”味,能否用人工营造让人有走进历史感觉的时空中,是衡量一个民俗村成败的关键,像首尔郊外著名的“韩国民俗村”就搞得比较成功。

到韩国看民俗村,在众多的民俗村中的确不易选择,然而要看古民居建筑,无论怎样也比不上原生态自然村。原生态自然村不是那种为了开发旅游才新建或将各地旧建筑集中迁移过来的村庄,而是一直都有原居民在此过着正常生活的村庄。韩国原生态古村也有几处,在庆尚北道的良洞古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是韩国即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
走进良洞古村仿如走进历史
良洞古村并非是一处旅游热点,它位于庆州北面约30公里与雪苍山主峰相连的山脊与溪谷间的小山丘之中。从庆州市内乘公共汽车约一小时来到良洞路口,再从车站步行2公里入村,沿途并不见有游人。在路上远远就可以看到掩影在树林中的村庄,茅草顶或瓦顶的房屋依两侧小山坡而建,映入眼帘的除了稻田和传统村庄房屋外并没有现代的建筑,竟连架空的电线也没有看到,一派祥和的山村小景,也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这种情景与几百年前没有两样。
在村口乡公所拿了免费导游图后走入村中,只见家家都有小院落,院子中被花草簇拥着的房屋都是朝鲜古典民居式的木建筑,只有在黑色的瓦檐前点缀着的白点才感觉到它的新净。村内有多处由矮墙垣环绕的历史长达数百年的瓦房,小小一个村庄,从导游图上显示就有十几处参观点。这里即使在非参观点,游客都可以入院内参观,每座房子都有人居住。房前有装饰雕花的木廊上其中不少有汉字的牌匾、对联和楹联,显得更为古朴。在这里没有见到现代的设计,要拍古代场景的电影完全不需要再加修饰,有明显的时光倒流感觉,仿佛是走进了三国时代诸葛亮居住的村庄或是陶渊明的桃花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这样的情景。
朝鲜士大夫贵族繁衍生息之地
良洞村是朝鲜王朝时代(1392-1910)庆州孙氏、骊江李氏与月城李氏共同构成的村落。这两大宗氏500多年来在此繁衍生息,因此形成了韩国规模最大的、最具朝鲜时代代表性的贵族村庄。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地灵人杰,其中著名人物有朝鲜时代性理学(儒学的分支)学者李彦迪(1491-1553)、文臣孙仲暾(1506-1529)等,村子里共有150多间房屋,开放参观点有十多处,如通鉴续编、无忝堂、香坛、观稼亭、孙昭影帧、书百堂等。从其名称就可看出中国儒学的影响和汉文化的延伸。
在韩国其他地方因为不懂韩文而引起的烦恼在此一扫而空,在这里我可能比本地人更懂这些文字的内容。这都是一些反映中国古代士大夫世界观的诗文字句,主要是“耕读传家”、勉励上进和追求风雅的内容,有着浓浓的文化气息。韩国弃用汉字后年青一代甚至中年人认识汉字的已不多,勉励后人读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哲理以深奥的汉字诗文字句表现出来更难令连汉字都所知不多的现代韩国人所理解。与韩国所有博物馆一样,明明要说明的对象显示的是汉字,但这里参观点的说明牌上却只有英韩两种文字。
爬上山坡高处的观稼亭俯瞰良洞古村,只见一条小河从两小山坡中的谷地流过,黄澄澄的稻田一直延伸到村边,树林中古朴的村屋依山坡错落有致,形成一幅古代山水画般的田园图画。1984年良洞村被指定为韩国第189号国家文化财产,并计划在最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