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上海 >> 儒门动态 >> 正文
沪学者吁重视儒学理 把脉中国教改纲要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3月3日10:56) 作者:小慧辑

 

正在公示中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汇集了诸多教育领域热点话题。2日,众多教育界专家汇集复旦大学对《纲要》草案热点话题各抒己见。

 

重视萃取儒家思想

草案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提法非常引人瞩目。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晓明表示,这意味着,目前今后中国教育界将更多立足中国国情,统筹考虑教育改革发展。这位多年从事高校教育人士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流高校建设始终借鉴西方模式,而这样的教育体系在中国当前国情下能否充分发挥效率、显示公平,恰为人们忽视。

  吴晓明说,新的草案还把责任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对此,他认为,重视生存生活、学思结合正符合儒家传统教育理念

  吸纳民间资本办学

  在经济学教授陈钊看来,高等教育和企业竞争可殊途同归。开放民间资本及海外合作办学,增强竞争将对高校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陈钊认为,放入民间资本,实行学校增量,兴办有竞争力的民办大学,将推动大学自身的改革。陈钊提出,民间资金和国外资金的介入,或可缓解精英留学导致的人才流失。

  学者许平对《纲要》草案中提出加强职业技能教育表示赞同。她说,社会各界对大专和职校的关注程度依旧不够。并认为,这些教育资源恰恰是对学生特长的更好发挥,专才亦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元素。

  社会教育不可或缺

  复旦大学刘承功教授形象地把正在制订的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称为辛亥革命100周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的教育规划,以形容其意义深远。他指出,《纲要》应更注重前瞻性,对教育目标有更清晰的描绘。

  据了解,一份对中国海归的研究报告曾显示,环境污染、落后的文化氛围、子女无法接受到良好教育成为掣肘海外精英回国发展的三大阻力。刘承功认为,缺乏社会责任感、远大理想,功利主义严重在当代学生身上打下的烙印,需要在社会更深层次中寻找病根。

  他表示,必须广泛开展社会教育,以去除痼疾,不能让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的负面影响相互抵消。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