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儒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五岁小女孩被姚奠中收为小弟子(图)
来源: 山西晚报 (2010年5月14日18:26) 作者:小慧辑

 

 

▲姚奠中先生收5岁的李心然为国学小弟子。

 

 

  两岁读《论语》、三岁背《论语》、四岁背英文经典、五岁能做五位数的加减法……本报记者探访她的成长奥秘

 

  4月18日,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三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在江苏盐城召开,我省5岁小朋友李心然现场表演了经典诵读,孔子第七十代后人、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孔岩(繁铎)当场题词:“看了5岁小朋友李心然在国际儒联第三次普及工作座谈会上的背诵表演,让人为之震惊!叹为观止!望再接再厉,早日成才!秉承先贤,再创奇迹!”


  两岁看《论语》、3岁背《论语》、4岁背英文经典、5岁能做五位数的加减法、学会运用分数……受到名人大家高度赞许的5岁小女孩李心然是如何变得这样神奇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近李心然,试图了解她的成长奥秘。


  姚奠中破例收李心然为小弟子


  4月20日,刚刚参加完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三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一回到太原,李心然小朋友就在老师李刚和王建平夫妇的带领下,登门拜访了我省98岁国学大师姚奠中老先生,姚先生亲眼目睹并仔细倾听了李心然的出色诵读后,高兴地抱着李心然,指着自己的头说:“我小时候就是这么学的,全装在这里呢!”高兴之余,姚先生破例将李心然小朋友收为他的国学小弟子。


  4月30日、5月7日下午,记者两次来到李刚夫妇家,与5岁的李心然和她的两个小同学进行了亲密接触。


  第一次登门,记者刚一进门,5岁的李心然竟然彬彬有礼地鞠躬问好。记者发现,她正趴在沙发上,翻看一本带拼音的故事书。李刚的夫人、李心然的老师王建平说,李心然现在认识很多字,可以独自阅读很多书,说着拿出一册高三课本,翻开黄仁宇的《孔孟篇》,让李心然读。小家伙拿起书,非常流利地读起来,就连那些生涩的古文字竟然也读得朗朗上口。


  第二次登门,一听说要给阿姨表演经典诵读,李心然和另外两个小朋友表现得很大方,站得笔直,餐前感恩词、中国地理歌、《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一一背来,特别是李心然,背得更是滚瓜烂熟,甚至边背边玩,似乎这些不是从她嘴里说出来的。


  记者注意到,李刚夫妇家里沙发上、桌子上到处都是书报杂志,不过都很整齐。心然随便翻阅完后,都会再次把它们摆放整齐。


  在桌子上,记者看到一本演算纸,一看就是李心然写的算术竖式,五位数的借位减法,工整而有序。


  谈到背诵经典,李刚又拿出李心然背诵的英文经典。一句句英文从小家伙嘴里脱口而出。原来,李刚夫妇不仅教孩子们国学经典,还教孩子们背诵《英语名著选》《圣经》《莎翁十四行诗》和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等部分英文经典文章。


  “其实,李心然这个孩子智力平平,只是她在3岁前就跟着我们,我们正是用国学经典带动起她的早期教育。”李刚夫妇对早期教育深有感触。


  女儿的成才模式可以借鉴


  李刚夫妇不仅是经典早期教育的倡导者,更是实践者,他们的女儿李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李刚毕业于北京大学,而他的女儿也考上了北京大学,并于大三那年又以全优的综合成绩,被推荐为本科起点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而且是免试免费的“双免博士”,这即使在天才遍地的北大燕园也是极少见的。


  李梦的成才,很多父母羡慕不已,但是大家更想了解的是,李刚夫妇是怎么把孩子教育得这么出色?“百善孝为先。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教’是由‘孝’和‘文’组成的,也就是说,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先做人后做学问。”李刚从女儿一岁开始,就一直坚持让孩子每年大年初一给父母磕头的习惯,二十多年,从未间断。甚至包括女儿考上博士回家的那年,李刚夫妇只顾着张罗孩子吃早饭,把磕头一事都忘记了。临到吃饭时,女儿还不忘记对父母说:“我还没给你们磕头呢!”二十多年来,“孝”这个字已经牢牢地刻在了女儿李梦的脑中。


  除了让孩子养成中华传统经典教育中的“孝”道外,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也是李刚夫妇认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每一天的成功从起床开始。”李刚的一句话,让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李刚早在女儿一岁时就把他们家的“奥运精神”贴在了墙上:“你想健康吗?跑步吧!你想聪明吗?跑步吧!你想美丽吗?跑步吧!”于是,女儿在爸爸的带领下,从10个月起,女儿就开始跟着李刚夫妇晨练,二十多年没有间断过。直到考上了北大,李梦每年都要报名参加全校的冬季越野赛,且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锻炼带给李梦的最大好处是,不仅让她有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而且拥有挺拔健美的身姿,阳光大气的心态,也使她感悟到运动是快乐生活的源泉。


  鉴于女儿的成功教育,醉心于教育的李刚夫妇,认为孩子的早期教育至关重要,女儿的教育模式同样可以借鉴给别的孩子。于是,他们想到开办一所经典书院,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接受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与品质的培养。


  李心然在书院是这样学习的


  研究早教多年的王建平坚信早教之父冯德全的理念:婴幼儿个个都是“小神童”;也认可法国哲学教育家尔维修的早教观点: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听李刚夫妇说,李心然从一岁两个月起就跟着他们。从那时起,李刚夫妇就开始用经典教育李心然,起先是用手指点着《论语》一行一行地读,后来读着读着,直到心然3岁时就可以很流利地背诵《论语》。同时,李心然也认识了很多字,从那时起,孩子可以独自阅读。


  而这些看似枯燥的经典文章,孩子是怎么背诵的,又是怎么喜欢并习惯上这样的学习方式呢?“一群孩子在一起背诵,远比一个孩子独自背诵更有氛围。在书院里,孩子们耳濡目染的都是经典诗文,李心然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吃住、背诵、玩泥巴、过家家,很快乐!”王建平强调,不论哪种学习,只有在孩子情绪状态最佳时才有效果。一旦发现孩子不耐烦或情绪不佳时,老师或家长就要及时调整,通过做游戏等方法,调节孩子情绪。”

 

  她认为,经典诵读教给孩子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礼义,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多了,孩子们自然懂得了其中道理,比如吃东西时,他们懂得互相礼让,分着吃;哪个小朋友摔倒了,大家抢着去扶他;回到家里,父母叫时,懂得马上答应……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回归大自然,李刚夫妇特意选择在郊外开办书院。在这里,孩子们每天坚持在大自然中晨练跑步、跳舞、唱歌。在这里,孩子们诵读经典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可以在教室里大家一起诵读,也可以在田间地头边玩边背。在孩子们眼中,背诵和玩其实就是一回事儿。


  李刚夫妇特意在书院里给孩子们建了一亩地的“灵童教学实践小菜园”,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拔草、种地、辨五谷。这里的孩子们不喜欢商场里的那些玩具,他们的玩具都是自己收集起来的瓶瓶罐罐,沙土泥石。他们的游戏是过家家、垒沙堡,形状各异的小碗、水杯等泥塑大作均出自孩子们的小手。有时候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像力连老师们都感到惊讶。


  通过游戏,孩子们轻而易举地学会了团队协作、学会了领导分工、学会了数学分配等能力,而老师们也正是利用这些游戏,寓教于乐。


  经典早教适用所有的孩子吗


  “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用这样的经典早教呢?”面对记者和很多家长的疑问,李刚夫妇解释道:“其实,每个孩子都适合经典早教。《黄帝内经》里讲:智开发于舌。让孩子从小大声诵读经典,能开发孩子的智慧,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记忆力。”


  4岁的洋洋是去年2月份来到书院的,一年多来,“洋洋的身体壮多了,来这里之前,毫不夸张地说,走10米都能摔五跤,腿软得不行,而且一个月肯定病一次,现在不仅一年多没得过病,而且也懂事多了。”谈起儿子的变化,洋洋妈很是欣慰。特别是现在每周离家时,儿子的那句话“妈妈,你放心吧,我会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的”,更让洋洋妈感动不已,“真没想到,他还会安慰我。经典教育对儿子的改变挺大的。”


  不过,家住省城的杨女士却认为,让孩子从小背诵这些没什么用,等长大了,还不是全忘了。“再说,光诵读经典太片面,教育不仅仅是背诵。”


  同样,也有家长对于让孩子们到处展示经典诵读会不会再次上演“伤仲永”的教育悲剧,李刚夫妇认为,这要看怎么引导,适当的表演和展示,是在给孩子们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是锤炼孩子心理素质和建立自信的一种途径。曾有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这里上了一个学期后,从一首完整的古诗都背不全到临走时背会了很多经典篇章,孩子拍着胸脯说了一句话“今后,我就是我们班的背诵老大”,孩子的自信心大大增强。


  对于李刚夫妇这种经典早教法,国内早教和幼教专家、留美博士王东异认为,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学习并感受是值得提倡的,用经典教育孩子也可以作为一种尝试,但是他并不赞成让6岁以下的孩子离开父母身边,寄宿到幼儿园,这样容易造成母爱的缺失,不利于一个人作为自然人的发展。他特别强调,无论哪种教育,最根本的是要以人为本,实施个性化的教育,真正满足孩子的内在需要,真正的教育是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