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 >> 儒门动态 >> 正文
峄阳书院将在邹城峄山上重建
来源:齐鲁晚报 (2010年5月28日19:2) 作者:记者曾现金、通讯员张伟波

 

 

昔日梁祝读书处

峄阳书院鸟瞰图

  

 

  “……梁山伯、祝英台同诣峄山先生授业……”,这是微山县马坡乡出土的《梁山伯祝英台墓碑记》中有关两人读书场所的记载。坐落于邹城市东南的峄山上曾建有峄阳书院、春秋书院等四大书院,峄阳书院为传说中的梁祝读书处旧址。邹城市于近日启动峄阳书院恢复建设工程。

  建筑材料全靠人背上山

  顺着景区东路前行五六分钟,一巨石之上有一片颇为平整的草坪,草坪上松柏苍苍,草坪中央有石梯连接巨石。草坪位于邾文公祠东南,这里就是梁祝读书处(峄阳书院)旧址。

  21日,记者来到峄阳书院旧址。记者看到,书院旧址的地基已经清理完毕,长方形青石地基勾勒出原有建筑的大致位置,正殿的地基上堆放着沙子,东、西配房的地基已经整理平坦。东配房南侧立着一个残存的石碑,石碑上隐约可见“院”字,“这是唯一能证明峄阳书院身份的证物了,”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副主任李先锋说。

  曲阜市义德古建艺术有限公司的彭文德介绍,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全部靠人背,目前建筑材料跟不上,施工人员除了清理地基,没有其他活可干。说话间,两名中年妇女气喘吁吁地来到书院旧址,她们背上背着经过打包的红砖。一名徐姓女士说,红砖是从山脚下背上来的。

  李先锋表示,峄阳书院位于林区,建筑风格既要体现明清风格,也要克服传统建筑中易燃、易老化的弊端,采用钢混结构有利用建筑防火。

  规划建设梁祝文化展览馆

  峄阳书院恢复建设工程包括正房、东西配房、碑廊、大门、围墙、道路、水电配套等,规划建设一处四合院落,具有明清古建筑特色,建筑面积660平方米,计划今年10月1日前完工。

  邹城市文物旅游局局长邵泽水表示,峄阳书院原本是儒家学派的教学基地,民间传说梁山伯和祝英台曾慕名在这里读书,两人是忠贞爱情的“化身”。在书院中注入梁祝文化元素可以提升景点的知名度,也是设立梁祝文化展览馆的最佳场所之一。

  “梁祝读书处(峄阳书院)仅是峄山现存的有关梁祝文化的遗迹之一。这里是两人爱情萌芽地方,在书院里注入爱情元素,可以增加年轻人对峄山风景区的关注度。”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樊存常说,梁祝传说起源于济宁,也是济宁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4人曾捐资重建峄阳书院

  春秋时,邾文公迁都于峄山南侧,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前后1000余年的时间,峄山一直都是邹县县城所在地,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峄山的南坡上曾建有峄阳书院、春秋书院、子思书院和孤桐书院四大书院,这里曾是儒家的重要讲学地。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都曾在这里设坛讲学。

  “……邾国故城邹县峄山上,儒家讲学美名扬。峄山求学众所望,各路弟子争向往……梁山伯和祝英台结故友,她就在红罗峄山念文章……”这是山东琴书《梁祝下山》中的唱词。在山东琴书等民间艺术中都有有关梁山伯和祝英台在峄山求学的传说,至今峄山上仍留有梁祝读书洞、梁祝池、梁祝祠、梁祝读书处旧址等历史遗迹,峄阳书院为传说中的梁祝读书处旧址。

  李先锋介绍说,峄阳书院没有确切的建筑年代。距今最近的一次重修是在1746年(乾隆十一年),当时的邹县县令方鸣球为“兴一代文明之治”、 “振兴文教”而重建,由县衙内74人捐资重建。书院正殿三楹、左右平房,东西两配房各三楹,大门三楹,内立“峄阳书院”四字碑。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