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德说,所谓“游学”,是外出听名师讲课,顺道观光、考察、感悟,游中有学,学中有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也。而“访学”,则是安排到某地,请一位国学大师,或者在传承文化方面特别“有一套”的企业家那儿去访问。寓学于访,访学合一。“参学”,是到名山古刹,听禅悟道,学员可以和僧侣一起做功课,融于其中而获其要义,参于其中而取其精华。
有“五花”头衔的台北王朝饭店,富丽堂皇,不失尊者气派。二期学员此番游学的重头戏就放在了这里。
当东吴大学和风谈判学院主持人、有“台湾第一,亚洲顶尖”之誉的中国谈判研究专家刘必荣教授走上会场讲台时,这位走南闯北的老专家又看到了久违的一幕—
“起立!”班长一声号令,88位学员齐刷刷站起。
“老师好!”88位学员毕恭毕敬地向刘必荣老师鞠躬致礼。
显然,刘必荣被感动了。他用通俗、机智、声情并茂的语言,把《孙子兵法和谈判谋略》的深奥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明白晓畅、酣畅淋漓。
上午3小时,下午3小时。共计6小时,88位学员端坐在那儿,鸦雀无声,心无旁骛,全神贯注。
“太精彩了!”课间休息,有学员感慨说,“我连眼睛都不敢多眨一下,生怕漏掉什么……”
刘必荣也感慨说:“这么多人这么认真听课的,我不多见!”他又说:“学生和老师是要互动的,虽然他们没有提问,但我感觉到有一种无形的默契在交流。”
一天的课结束了。刘必荣成了明星—“粉丝们”争着和他合影留念。在学员们的心目中,这样的中华国学明星,远比影星、歌星更值得追捧和尊敬。
—悄无声息地,学员们的价值观在发生变化。他们觉得,除了钱以外,还该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中国数千年的经典文化。
—潜移默化中,学员们的言谈举止也在发生变化。和往日的他们相比,凭添了几分儒雅之气。
此行学员中有老有小。老的有70多岁,小的只有10来岁。他们是随着儿女或父母一起来台湾游学的特殊学员。在众多的其他学员中,他们成了被予以特别照顾的“宝贝”。吃饭的时候,同桌的学员都会说“奶奶请坐”“爷爷,我给您盛汤”……上车的时候,同车的学员都会扶一把“小学员”……在台湾游学的日子里,老的小的,无不被“宠得”乐不可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教导我们这样的!”学员谢国峰说。
“这就是人文精神,它让我们变得高尚……”学员钟兴华说。
连带团的浙江中旅社的领队汤敏军也感嘅:“这是我带过的最文明的团队!这让我终身难忘!”
郑宇民、陈培德、李烈钧他们所希望的,不正是这样的学习效果吗?
说起游学,走过五湖四海和五洲四海的李烈钧依然兴味盎然:“我是第四次去敦煌了。那回带学员去敦煌游学,令我特别难忘……”
敦煌回杭,循常例,李烈钧拟写了一份国学馆情况通报报给郑宇民局长和有关领导。李烈钧几十年著书立说,也常写公文。虽为“公文”,却同样情绪盈沛,文采飞扬—
穆穆祁连,巍巍昆仑,浩浩戈壁,滔滔黄河。大西北的粗犷雄浑激起团友们金戈铁马壮志凌云的豪情;莫高窟的壮丽辉煌引发团友们对神奇灿烂千年不衰的石窟宝库的深深震撼。
游学团友中,到过敦煌的最多已有四次。这一次,接待规格最高,学习考察到的内容也最丰富。
上午8时20分,敦煌学专家樊锦诗在办公楼门前迎候浙江华商经世国学馆游学团。
8时30分,办公楼会议厅,全体团员起立,礼仪如常,向专家致礼。樊锦诗开始作敦煌文化研究的讲座。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她从敦煌的地理人文、历史沿革、开窟纪元、发展兴盛、艺术特色、文化价值、盗窃衰败,到新中国以后的修缮、保护、治理、开发、研究……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上世纪四十年代起,常书鸿先生任敦煌研究所所长,半个多世纪来,敦煌掌门人几经更迭。现在,樊锦诗掌管这个世界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艺术宝库,年逾古稀,壮心不已,令游学团友们肃然起敬。
樊锦诗是杭州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北大历史系毕业,从事敦煌研究凡四十余年。那年,樊锦诗来杭州开会,陈培德和李烈钧去汪庄拜访。她和陈培德同为北大校友,相见分外亲切。
这一次,她一诺千金,亲自安排,予以最高规格接待。她派出最佳导游,打开最珍贵洞窟让学员参观(一般不开放)。其心之诚,其情之切,令人为之动容。
举世瞩目莫高窟,是历史之窟,思想之窟,文化之窟,艺术之窟,宗教之窟。莫高窟之旅,是国学馆首期民营企业家人文教育培训的巅峰之旅。
五
陈培德在介绍国学馆的教学内容时,显得自信、从容。
“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内容,一流的安排。我们一定会让每一个学员学有所获。”
陈培德为了实现承诺,殚精竭虑,全力以赴。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成了国学馆的合作伙伴;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教授成了国学馆师资库的特聘教授。
以国学馆第二学年课程安排为例,有张应杭的《儒释道精要》、束景南的《易经选析》、褚良才的《易经新解》、张松辉的《老庄思想》、董平的《论语》、张松辉的《道德经》、何俊的《堪舆学•风水》、郑红斌的《黄帝内经(中国传统养生之道)》、王雷泉的《六祖坛经(养心悟道的恒久智慧)》等等,不一而足。
陈培德馆长也亲自为学员授课,内容是《国学的为人处世之道及中西方管理思想比较》。
陈培德自然是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他讲授的内容既有深厚的学养,又能紧密联系实际。其纵横驰骋、引经据典、张合有节、条分理析、表述准确、妙语连珠的演讲风格令人折服;其富有磁性的,雄浑透亮的男中音令人倾倒。
“陈馆长,您的嗓子这么好,一定经过专业训练吧?”学员忍不住问。
“七分先天有之,三分后天得之。”陈培德说,“少年时候,正值变声,老师让我们把头伸入水缸唱歌、朗诵……”
听陈馆长的课,是一种享受—学员们都这么说。
德不孤,必有邻。学员们喜欢陈培德的主要原因,更因为他具有高尚的人格。他们知道,陈培德是刚正不阿的真男儿,时下官场尔虞我诈、腐败堕落;社会浮躁不安、惟利是图,而陈培德则寡欲清心,精心护守着一方心灵的净土,由内致外,遂展现出玉树临风般的精彩。
他给学员讲课,坚持不拿讲课费。岁寒料峭, 65岁的陈培德在凛冽的风口中亲自给初来乍到的学员当路标,引领学员进教室。每期招生,他带头不拿提成。给馆员调资,自己不调。他有光过敏症,仍冒着风险带团外出游学参学访学……
有学员说:“陈馆长如果自己不干净,在那场‘风暴’中,早就把自己赔进去了!”
可以说,国学馆的成功,与有陈培德这样有魅力的馆长,是分不开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最终就是为了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修身养性,在浙江华商经世国学馆的氛围中,浙江企业家学员们的精神在升华……
六
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媒体采访了几位学员:
—杭州蓝达工艺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钟兴华:我们办企业,每天忙忙碌碌,从早到晚团团转;应对各种问题、各种困难、各种矛盾,脑子里储存的知识用尽了,有限的办法用光了,非常想静下来加加油、充充电。所以,我非常珍惜在国学馆的培训机会,每个月的开课,企业里事情再忙,我也要挤出时间,按时到课学习。错过任何一课,我都认为是一大可惜。
—浙江遂昌一成家电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美华:陈馆长说,学国学,就是为了给企业家安装一颗心—善心。我觉得说得特别到位。中国的传统文化,延绵数千年,还具有如今这样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她的灵魂就是“善”。我觉得《三字经》也是国学中的经典,是教人做人的。我会买一两百本,送给员工,也送给亲朋好友,让大家都来吸取国学的养分,做个善人。
—宁波金鑫一家电动车连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云:人与自然和谐,是国学中的精要。儒家和道家都讲“天人合一”,就是强调这种和谐。我的理想是,要创办一个更大更专业的连锁企业,做符合节能与环境要求的交通工具的销售以及售后的服务。我分析,用不了多久,低碳的交通工具一定会有巨大的市场,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等一定会大行其道。发展这样的事业,是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古代哲人思想的;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浙江真盛五金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国锋:以前,我就偏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四书五经也会去读读,但总觉得难读,常常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在国学馆,我学完了第一期,受益非浅;不过瘾,又参加了第二期的学习。我觉得,我的主要收获是心静了许多。我是大家所说的“富二代”,其实我们也不轻松。我参与企业管理已经有10年了,自然也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今后我一定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好在有国学可以作为精神的寄托。它会让我淡定,让我沉着,让我有一个好的心态。这就是国学给我的最重要的东西。
—杭州众和进出口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斌:郑宇民局长在我们二期始业仪式上说,“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占了所有企业的93%,面对着一个非常严酷的竞争环境。如何应对这些竞争环境,如何释放竞争环境下的压力,要靠我们有一颗人文的心”。他的话让我感动,也让我难忘。是的,我们不是经济动物,而应该是一个文化人,应该用国学中的精华去陶冶我们的情操。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儒商。浙江的企业家都应该成为儒商,浙江这个地方本身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我们都应该变得温文尔雅,并且有思想和能吃苦。其实,我认为,浙江精神的底子应该是人文精神。
这些企业家的话,都是肺腑之言,真诚、朴实。
国学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渐渐地,人们就会发现,那些从国学馆出来的人,他们的确不一样了,他们的思想更成熟了,他们的眼光更深邃了,他们的胸怀更宽广了。他们理解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正如郑宇民所说,广大浙商不仅要能够自如运用市场无形的手驰骋商场,更要重拾人文之心,关注市场而不忘社会,懂得经营也担负责任,从而实现企业家角色由只求利润、忽视其他的经济动物,到珍爱环境、保护资源的经济公民,再到回报社会、心灵充实的社会公民的三重转化。
天将降大任于斯也,浙江的民营企业家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