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疆 >> 儒界名流 >> 正文
莫梦飞
来源:中国当代儒学网 (2010年7月21日18:10) 作者:小慧辑

 

    莫梦飞,乌鲁木齐文庙管委会主任。

 

相关报导:

乌鲁木齐文庙免费国学班叫好不叫座
 
    天山网讯(记者李家 梁淑芳报道)“第一节课有百余人来听,后来人数最少的时候一节课只有5个人听。没想到免费授课,国学班会这么冷清。”2007年5月14日,乌鲁木齐文庙管委会主任莫梦飞感慨地说。

    莫梦飞说:“国学班第一次上课是在4月14日,当时大大小小来了100多人,可到5月7日上课时,大人加上孩子就只剩下5个人了。”

    据她介绍,人数骤减的原因主要有两点:有些家长希望国学班授课能“立竿见影”,比如能通过几堂课提高孩子注意力或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等,但看到老师授课“慢条斯理”地进行,家长就没了耐心。

    另外宣传力度不够也是国学班冷清的原因。

    音乐授课 曲高和寡应者稀

    5月13日12点,文庙院内两棵大榆树下男女老少20多人分成两排坐着。音乐声中,一名女教师让大家随着音乐想象大自然的美景,过了一会又让孩子们想象母亲生育和养育自己,给予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听完音乐,老师问前排的一个男孩子:“刚才跟着音乐想象到什么了?”这个七八岁的男孩说,他看到大自然中有兔子、小豹子、大象,并且看到小豹子在打架。但再问另一个5岁左右的小姑娘时,她表示坐着很难受,没有按照老师要求的做,什么都没有想。记者发现,像她这种“不在状态”的听课者还有不少。

    授课老师说,这是国学弟子规里的授课内容,目的是通过音乐加想象,锻炼孩子的注意力,通过训练,她可以初步判断孩子注意力程度,以便家长了解孩子学习时的状况。

    家长陪读 孩子听课打折扣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国学班有些授课内容对家长来说太浅显,把家长和孩子放在一起上课不太合适。经常有家长听不下去课就到旁边去散步,而家长不在身边,孩子听课也就不认真了。

    陪儿子来上了三次课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国学班的授课内容很好,她希望国学班能继续办下去,即使收取一定的费用她也能接受。她还认为国学班应加强管理,要像在真正的课堂上一样。

    准备对策 双休日分班上课

    授课老师表示,国学不像学钢琴、舞蹈一样,上几次课就能展示才艺,学到一定级别就能对升学产生一定的帮助,但她认为,孩子学规矩、学做人却是一辈子都受益的事。

    莫梦飞表示,国学班以后将根据年龄分成三个班:3~6岁;7~14岁;成人班。并且准备专门的教室来分班上课。

    据了解,国学班在双休日开课,讲授《三字经》、《道德经》等内容,开展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启蒙教育,让孩子们了解礼仪之邦的风采。

 

乌鲁木齐文庙举行首届清明书画诗会

    中广网乌鲁木齐2009年4月4日消息(记者董虹)今天上午,乌鲁木齐文庙举行了以“春思 春颂”为主题的首届清明书画诗会,以此表达对圣祖先贤的怀念之情。

    据了解,从今天开始的首届清明书画诗会为期三天,活动主要有:祭拜以孔子为主的圣人先祖,恭读清明献词,诗词家现场吟诗做赋,书画家现场挥毫泼墨,诵读清明诗篇以及古筝、古琴演奏等内容。活动当天新疆著名的文人墨客齐聚乌鲁木齐文庙,为乌鲁木齐市民奉献了一场文化大餐。

    乌鲁木齐文庙管委会主任莫梦飞介绍说,这是第一次在文庙举办诗书画结合的文化活动。对人们而言,清明节不再是单纯的回乡扫墓祭祖,追思逝者先人,而是被注入了更多内涵。文庙希望通过举办清明书画诗会,进一步挖掘清明文化,让市民过一个有文化意义的清明节。

    今天的清明诗会之后,明天将由孔子第75代孙孔祥福主讲《诗词楹联讲座》、陈宬主讲《散文诗的创作》,6日新疆师范大学王曾诒教授将主讲《孝亲文化与孩子教育》。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