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一生 道行天下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届毕业班交出答卷
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中正式成立,开始了重振国学教育的探索。当年,来自全校各院系的 58名学生通过遴选转入国学院,组成了首届两级国学班。今年夏天,首届2004级本科(2008级硕士)学生完成了六年本硕连读的学业,分别拿到文史哲学科的硕士学位并于国学院毕业。这个全新的群体,面对社会,面向未来,将交出怎样的答卷?
答卷一:择业
8份要约函的“法宝”
在多数同学还在为得到一份要约函(OFFER)而努力的时候,国学院学生陈昌智可谓令人羡慕:历时1个月投递简历,三分之一得到了回复,得到35个笔试和面试机会,12次进入最终面试,拿到8个要约函,包括中国海外实业、兆泰置地、航天研究院、北京建工集团等。
在诸多机会中,陈昌智选择了到上海金山区当公务员,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这是其中薪资最低的岗位。“孔子说过‘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所以国学的思想和政治从来都是相关的。”陈昌智说要把自己的国学理念发挥到政治生涯中,在工作中将继续学习和践行“修齐治平”之道。
陈昌智今年2月末才开始找工作,和其他同学相比晚了很多,多少还是有些担心,但后来感觉“找工作没有那么难嘛”。陈昌智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用人单位对国学院充满了好奇,给了他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国学院倡导通识教育,兼修文史哲,所以与这三个专业对应的工作让他有了更多的选择,“国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是分流到各个行业,成为各个领域内的优秀人士,从而实现‘经邦济世’的理想。”
陈昌智还有一个小诀窍,每次面试的时候,他一定会带上证件、作品和荣誉证书。因为国学院自本科三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引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所以学生都拥有丰富的学术论文等作品,这些都吸引了人力资源部门的目光。他还曾带领一个创业团队在北京首届大学生创业实战大赛中脱颖而出,这些经历也成为了加分条件。
文化底蕴受青睐
“其实国学院同学在就业时所遇到的困难是所有人文学科的应届毕业生都会遇到的,例如缺乏技能和经验等。” 即将就职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的张昊说,找工作确实有压力,但“完全可以把不利的一面扭转为有利的一面”。
成立仅有短短五年时间,“国学”尚待正式列入国家专业目录,不少用人单位尚对国学缺乏了解,各种因素使国学院首届毕业生在就业时遇到了一些困扰。例如,不少用人单位在用计算机自动检索应聘者的简历时,仅能够识别“中文”、“历史”、“哲学”等名称,而融会贯通了各专业的“国学”则直接被排除掉了。然而,当这些用人单位经过深入了解,发现了国学院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时,往往对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予以青睐。
结合自己就业的经验和体会,张昊认为,其实很多用人单位都希望从事文秘等工作的人员能够拥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进而有助于提高组织文化水平。同时,相对于经验和技能,大型单位招聘人才通常更看重的是潜力与可塑性。对此而言,国学教育强调打破学科壁垒,重视教学相长,突出学习的主动性,国学院毕业生相对都具有较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沉淀,也具备较强的求知欲和再学习的能力,因此更多受到大型单位的关注。
回忆起自己的面试经历,张昊印象深刻的是在面对“海为什么能容纳一切”这一问题时,他以“唯有虚怀若谷,方能海纳百川”一句话作答,在众多面试者中,他的回答是语言最简短的,却令考官眼前一亮。
张桥已在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担任秘书工作,他在面试中也经常感到国学无处不在,很多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和高层领导都表现出对国学的兴趣,并希望从国学专业的学生那里获知更为详细和专业的国学内容。一次面试中,一名房地产公司的高层领导提出的问题就是“如何理解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还有一次,面试官询问“心学和理学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正是凭借在面试中的出色表现,张桥早在去年年底就签约成功。
国学濡养受益深
“国学院的风气非常好,非常‘正’,读书几年,整个人会变得更‘雅’,也会慢慢体会到国学的修身养性。”张桥说,在岗位上开始工作实习至今,越来越感觉到国学给他的收获“实在太大了”,首先是专业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带给他处事方式的转变。
“在精神境界上,国学给人的提升是相当重要和明显的。”张桥说,现在自己的心态更加平和,在忙碌的工作和学习中,在遇到一些突发问题时,他会更加懂得克制自己,更加稳重和成熟。
虽然没有选择走学术研究道路,张磊认为在国学院六年“还是接触到了学术的精神”,“形成了一套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建立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国学院教给我的是学术的态度和学习的方法,相信这在我未来的旅程中能熔炼为一种精神。”
“诚恳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国学使人建立起稳定的价值观和更强的责任感,拥有更强的人文关怀精神。”即将走上公务员岗位的陈昌智说自己的为政理念是“诚”,今后不论对待同事、领导还是公众都要秉承诚意。
答卷二:求学
学习六种文字的热情
2003级本科生侯浩然当年自愿降级首批进入国学院,在研究生二年级时奔赴德国慕尼黑大学攻读博士。他说,国学院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在人大国学院读了四年,在德国还是很受用的。”
在德国正式进入学习阶段时,侯浩然发现自己并不比国外的学生差,甚至具有不少优势。比如为了加强对古文献的利用,国学院在教学上从语言、文字的训练入手,不惜代价大力聘请一流专家来给学生上课。侯浩然在国学院陆续学习过藏文、满文、蒙文、梵文、西夏文、回鹘文6种文字,“即便现在在慕尼黑大学也难得有这么便利的学习条件。”
在“大国学”、“新国学”的理念下,国学院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跨学科视野。学院常常组织阅读外文著作的读书班,还经常邀请世界著名学者来做讲座,教师和学生日常也一起交流国际学术动态。“老师们的这些言传身教,极大地提高了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使我初步具备了跨文化、跨学科的国际视野,从中慢慢地领悟到做学问的方法。”侯浩然说,德国研究所里的一切并不让他感到陌生,这全都得益于在国学院接受的国际化的学习和训练。同时,因为侯浩然读过诸多传统经典,热爱和熟悉中国文化,很多德国人和欧洲人都喜欢和他交朋友,“一个热爱、尊重和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人,才会赢得别人认同和尊重。”
在国学院找到了目标
“最大的收获是找准了自己适合做的事情。”徐畅将到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她认为,正是在国学院让她找到了今后的目标——做学术研究。
国学院浓郁的学术氛围和系统的科研指导,使不少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的治学之路。今年,国学院有8名学生考上了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继续在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徐畅最初选择国学院单纯是因为喜欢《红楼梦》、唐诗宋词和明清之际的士人与文学,但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渐渐发现以前所知甚少,“之前自己对唐诗宋词的那种喜欢,只是自己内心构筑的一种美好的氛围,它往往是随感,而不是研究。进入国学院,渐渐觉得‘国学’的研究性更强。”
以研究带动学习,是国学院重要的教学方法。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徐畅发现自己更喜欢实证研究,最终选择了中国古代史专业,并将重点放在秦汉史以及简牍资料的研究与利用上。目前,她已在包括核心期刊在内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虽然国学需要涉猎文史哲等各个领域,课业量很大,但是徐畅并不觉得课程繁多,“我对每个老师每一节课都很喜欢。”在经过反复论证制定的国学院教学方案中,开设了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的数十门课程,其中强调了国学经典研读的重要性,并围绕这一点来设置课程、编写教材。这样的课程与专业设置,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喜好并能发挥优长。
获得保送攻读博士的刘玉叶说,国学有别于传统文史哲学科的一些课程让她最感兴趣,比如经典研读课是文史哲院系所没有的,还有一些特色课程如目录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研究等等“都非常有意思,也很有帮助,能让我们很全面地得到提高”。
考上了历史学博士研究生的安海燕希望继续在藏学研究领域内努力。在国学院学习几年,尤其是跟从导师开展藏学研究,安海燕对“新国学、大国学”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认为国学研究应该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有所贡献,“希望我们都放开眼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国学” 。
答卷三:创业
“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这是我的信条,我要让在我的餐饮企业里工作的员工,不仅成为物质上的有产者,更是精神上的有产者。”赵晗可以说是国学院学生中的第一个老板,在他的餐厅里,透露出几分国学意蕴,而在他心目中,理想的餐饮企业不仅是一个能挣钱的地方,更是一个可以给员工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所在。
因为性格上的“不安分”,希望能更多地尝试,赵晗离毕业还有一年的时候在北京后海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云南菜馆。创业的艰辛使他无暇兼顾学业,国学院对于学业的严格要求又不能容许草草毕业,在两难的局面下,赵晗选择了延期毕业。但是延期的机会只有一次,赵晗表示,现在餐馆慢慢上了轨道,并且筹备今年十月在中关村地区开设新店,他会在下学期初就回到学校和导师商议毕业论文的事,“无论如何,我还是不会放弃学业的”。
据了解,国学院首届毕业班,即2004级国学班共30名学生, 其中2名学生先期于2008年本科毕业,分别赴北京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名学生因病转入下一年级学习;其他22名学生如期拿到学位证书,其中11人为文学学位,7人为史学学位,4人为哲学学位。在22名毕业的学生中,1人成为公务员,3人签约大型国有企业,8人考上了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研究生,11人到报社、出版社等单位和部门工作。另有5人未如期毕业,其中,有的学生因身体原因或独立创业需要延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有的学生则是因为一方面进行国学专业的学习,一方面辅修其它专业,未能按时完成国学专业的学分与论文要求。对此,国学院表示,宁可让学生延期毕业,也不能匆忙推向社会,以保证国学人才培养与输送的目标与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