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 >> 儒门动态 >> 正文
“庙学合一”模式的国学讲堂在郑州文庙正式开课
来源:新华网 (2010年8月11日22:51) 作者:小慧

 

  资料图片:2006年10月8日,孩子们在国学讲堂上课。 近日,“庙学合一”模式的国学讲堂在河南省郑州文庙正式开课。历史上,文庙和教育始终紧密相连,往往是“因庙设学”、“庙学合一”。郑州文庙的国学讲堂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学大才班,以4至6岁的孩子为主,学生每天都要在此读书,主要学习国学,一至两年后转入正常的义务教育;另一种为公益性质的业余班,面向中小学生,每个周末学生在此学习国学经典。 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新华网合肥7月14日电(记者 朱青)在酷热的暑假里,每天傍晚5点半,安徽省合肥市“小筛子义学”国学私塾里,不到40平方米的教室坐满了3岁到10岁不等的孩子。5岁的桑若芃进门后先向老师鞠了一个90度的躬,恭敬地问候:“老师好!”而其他的孩子也沉静地坐在私塾的书桌前,在墙上孔子的画像注视下,默诵着儒家经典《弟子规》。

  “小筛子义学”在合肥市颇有名气。这家公益性质的国学私塾接收3至13岁的儿童进行国学读经教育已经有7年的历史。创办人王武东一身白色唐装,在炎热的夏日颇具古风的宁静,他原先是安徽大学的一名教师,但创办了这家私塾后就彻底放弃了大学教师身份,全身心投入并花光了所有积蓄。他的想法是,“让孩子在小的时候,从读经中获得幸福感与安全感。”

  “7年里从‘小筛子’得到国学读经教育的孩子有2000多个,现在他们都很优秀。”王武东自豪地说。而目前正在就读的孩子还有210多个,由于资源规模的限制,很多孩子只能被拒之门外。

  王武东说,公益性质的“小筛子”经费全部来自社会和家长自愿捐助,旨在为启蒙阶段的孩子打下深厚的国学基础,选用的教材是《大学》《论语》《中庸》《道德经》等一系列古文典籍,而每个孩子的目标是在4到5年的时间里背诵约10万字的古代文化经典。

 近几年来,“国学热”在中国盛行,各地掀起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热潮。刚刚结束的高考中,福建省宁德市寿宁一中学生杨华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写下千言古文作文《士运论》得到满分,江苏省一考生的古文奇字作文《绿色生活》也被高度评价,传统文化教育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而随着读经教育升温,高校相继开设国学班、收费教学的国学私塾纷纷涌现,一些国学读经教育也开始备受争议。

  “小筛子义学”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王武东坚持给9岁以下的孩子“不讲解,只背诵”的做法。对此,王武东的解释是,读经教育带给孩子的是一种声韵的训练,“如果逐字逐句的解释,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失去了经典的整体气概。”而家长更注重的是孩子的性格培养和识字训练。“性格顺下来了,没有以前那么张扬”是记者听到家长最多的看法,这也是让家长们欣喜的地方。

  合肥市最早进行国学诵读试点教育的屯溪路小学副校长陈刚也认为这种“不求甚解”是有一定道理的。他说:“低龄幼儿对这些典籍理解力确实不够,但是用诵读的方式接触国学可以让他们得到熏陶。这好比把一颗国学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内心,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和人生是有价值的。”

  同时让一些家长难以接受的还有“小筛子”的严厉教育模式。“不听话的孩子是要被用戒尺打手心的。”私塾老师杨光云这样说。王武东解释,之所以采取这种传统模式,“是教育孩子要有恭敬的心,尤其是传统的尊师之道应当重建。”一些家长能够接受这种体罚,接受不了的家长由于私塾是义学,也只能带着孩子离开。

  王武东对于目前的国学热显得非常平静。他认为:“国学教育应该是一种人生观教育,我认为目前传统文化的缺失让社会和个人都缺乏安全感,重新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幸福感和安全感。”

  王武东的这种想法目前正在向成人群体扩展。7月份开始,他还计划试行成人读经活动,并将其命名为“读书禅”。王武东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人们寻找睿智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