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台湾 >> 儒门动态 >> 正文
东南发现:泉州府文庙曾化解两岸礼仪之争
来源:福建热线 (2010年8月6日18:11) 作者:小慧辑

 

    2009年12月,首届闽台孔庙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有着“海滨邹鲁”之誉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举行,两岸及香港的150多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共同研讨孔庙保护和儒学研究等课题,引起文化界人士广泛关注,与会者谈到泉州府文庙的不少往事进一步佐证:千百年来,两岸文缘极深。

  文庙

  曾作为两岸谈判之所

  首届闽台孔庙保护学术研讨会上,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邓孔昭副院长曾提及一件往事——300多年前,泉州府文庙在清政府和台湾郑氏的一次谈判中曾发挥过特殊作用,使双方避免了一些礼仪上的争论。

  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要招抚台湾郑氏,于是派刑部尚书明珠、兵部侍郎蔡毓荣为钦差大臣入闽,与靖南王和福建总督齐集泉州,主持和台湾郑氏的谈判。

  兴化知府慕天颜等人先到台湾,宣示招抚之意,郑经表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并派礼官叶亨和刑官柯平携带给明珠等人的复信,随慕天颜到泉州进一步商谈。在这一点上,康熙皇帝敕谕:“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

  在商量拜会礼仪时,一方说,明珠等人是钦差大臣,郑氏使者需走角门,偏坐,郑氏使者拒绝用拜见钦差大臣的礼仪,而要求以客使的礼仪拜会明珠等人,双方一时争执不下。

  为了打破僵局,慕天颜提出建议,双方在泉州府文庙相会。原来,当时的官员要进文庙,皆由角门而入,而且只能偏坐,由于文化相近,郑氏使者对于进入文庙的礼仪是接受和服从的,而钦差大臣代表皇帝可以走大门。

  这下子,郑氏使者不好反对,只好走角门进入拜会明珠等人。因拜会礼仪而起的争执也由此得以化解。明珠也因维护了尊严而大悦,认为慕天颜有应变之才,这件事让人们了解到了文庙在社会上的地位。

  邓孔昭先生说,虽然那次谈判没有成功,但却是清政权和郑氏之间历次谈判中,代表层级最高,彼此提出的条件最为接近的一次。

  台湾第一座孔庙建于郑经时期

  有全台湾首学之称的台南孔子庙,至清末一直是台湾省官设的最高学府,扮演了早期台湾文化摇篮的角色。台湾现存的孔庙建筑,以台南孔子庙和彰化孔庙最为著名。

  福建省科学教育研究所黄新宪所长点出,台湾兴建孔庙,始于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之后。

  有“明郑诸葛亮”之称的陈永华建议郑经兴建孔庙。1665年,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在台南兴建孔庙,于第二年建成,并在孔庙前设置了明伦堂,作为教育机构——学院的办学地点,这被视为台湾庙学的早期雏形。

  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加注重发挥孔庙的综合功能。有关统计,日本占领台湾前夕,台湾总共设置了9座庙学。

  泉州知府曾在台湾修建文庙

  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负责人何振良说,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由当时的宰相张九龄题匾“鲁司寇庙”,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于现址。此后历经修缮,左学右庙,规制逐步完整,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儒家文化在中国东南沿海乃至东南亚地区广为传播的重要基地。泉州府文庙内,至今完整保存着清代的成套祭孔乐器、礼器、祭器、舞具,这些珍贵文物,印证着古代泉州府文庙文脉兴旺的盛况。

  闽台两地文庙有着很深的渊源。台湾文庙多数是按照福建的规则与风格建造的,在创建与维修时,往往聘请福建工匠主持,建材也多取自福建。

  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曾任泉州知府的蒋毓英被调任台湾首任知府,在任5年内,修建了两座文庙。

  泉州保留有“乾隆六十一年台湾知府蒋元枢捐造,贡生蒋鸿皋”铭文的青铜豆三件,另外还有同治年间的编钟两件,这些器物,是历史不同时期,台湾文庙与泉州府文庙举行祭孔典礼时带来的贺礼,它们见证了两地文庙间的文缘。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庄小芳介绍,该馆“文脉相承”部分现藏有体现清代闽台两地文教往来的重要文物,包括台湾教谕郑兼才墓志铭拓片、清光绪二十九年进士题名录拓片,以及几块涉及当时在台任教的福建籍教谕及在福建任教的台湾籍教谕的相关匾额。此类文物是当时闽台两地文教往来的物证,人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台湾文教事业的发展状况,也可以由此管窥闽台两地文脉相承的主要途径和产生的影响。

  -延伸阅读

  泉州府文庙传说:“登第皂荚”

  古人以天象或花开花谢来寓示某一件事情的发生,泉州也曾流传的“登第皂荚”故事,就出在府文庙。

  据说,这里原来有株皂荚树,每逢开科考试,皂荚就开花结荚,结多少荚,预示该科有多少泉州人中进士。五代后梁贞明四年,泉州府文庙皂荚树结了一荚半,这一年,晋江生员陈逖高中状元,黄仁颖落第。到了后唐天成二年,晋江生员潘湖翁、黄仁颖再度赴试,才得中状元,传说那半荚皂也因此成了全荚。

  泉州府文庙“登第皂荚”的说法,诸如《晋江县志》、《泉州府志》以及宋朝徐铉撰《稽神录》中皆有提及。

  曾经,讲堂下池开出了双头莲花,结果那一年,于府文庙内读书的梁克家乡试第一,次年廷试又第一,不十年位列宰相;泉州自唐以来,不仅中科第者数以千计,还出现了三世进士、父子进士、祖孙进士和兄弟进士等许多不寻常的现象。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