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经过历时三年的筹备,由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创意并担任总策划、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韩望喜博士执笔的大型儒家文化交响乐《人文颂》的文学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专家读者广泛赞扬。而由中国一流的音乐家作曲的同名大型交响乐,已进入音乐创作阶段。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现代理念去阐述儒家文化,赋予其新的意义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从今日起,“文化广场”将连续刊登大型儒家文化交响乐《人文颂》的文学本,以飨读者。
序曲 天·地·人
天·地·人:鸿蒙初开,万物化生。生命在宇宙中的最初萌动,如种子破土而出般的清新与蓬勃。生命,是宇宙的奇迹,是人文的先声。儒家文化充满了对生命的礼赞。
歌咏: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文学主题:
听,大地在歌唱,以你喜悦的心倾听!
天地之大德曰生。1
鸢飞鱼跃,万物并育。
生命生生不息!大地无限生机!
呼吸天地的灵气,领悟生生之谓易。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寒暑迭来,日月更出,江河奔流不息。
天地之道,生生相续。
巍巍乎!唯天为大。
洋洋乎!圣人之道。
道之大,原出于天。
人道本于天道。天人一也。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2
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君子以德配天。与日月合其明。
与天相配,刚健有为;
与地合德,仁民爱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集天地之精华,五行之秀气。
天有五行,人有五德。
君子之德,仁义礼智信。
仁,宽裕温柔,足以有容;
义,发强刚毅,足以有执;
礼,齐庄中正,足以有敬;3
智,文理密察,足以有别;
信,天下至诚,足以立人!4
音乐意象:天·地·人
人者,天地之心。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阴阳交感,化生万物。
天道流行。天之刚健,地之厚重,人之灵秀。
天地与人是一个和谐体。
序曲天·地·人,以及一至五乐章所表达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注释】
1天地之大德曰生:语出《周易·系辞 下》。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育万物。
2小德川流,大德敦化:语出《中庸》。小 德如江河,川流不息,大德敦厚,化育万物。
3齐庄中正,足以有敬:语出《中庸》。恭敬庄重,保持中正,足以使人敬佩。
4天下至诚,足以立人:语出《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唯有天下至诚的圣人,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法则,确立天下的根本,通晓天地的化育。
第一乐章 仁
仁者爱人。天下归仁。仁爱,是华夏民族对爱的独特的理解和贡献。它是血浓于水的血缘之爱,是关怀同类的人类之爱,是尊重生命的宇宙大爱。它源于人的恻隐之心,爱我们的父母,爱我们的亲人,并尊重一切生命的权利和价值。它是对生命的本能的感动,博大而宽厚,纯朴而深沉。
歌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学主题:
听,仁者在歌唱,以你博爱之心倾听!1
仁者爱人,石破天惊!
在刀光剑影中看到犁铧,
于金戈铁马中听到弦歌。
仁,让我们想起温暖、厚重、柔和。
仁者爱人,孕育万物,何等仁慈!
温柔敦厚、承载万物,何等宽广!
无边的大地上,万物生发,无偏无私。
仁,天地间人类的尊严,万物的生机!
孔子奔走列国,仰望星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
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
四海同心,协和万邦。
孟子游说列王: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
王行仁政,
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3
天下之人归向仁,如江河之水奔向大海,
谁能阻挡?
孔子临水而叹:水哉!水哉!
何取于水也?
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孟子以水作喻: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恩推四海,泽被万物。
以德服人,不以力服人。4
行王道,不行霸道!
听,仁者在歌唱,以你宽厚之心倾听!
忠恕之道,行仁之方,5
尽己之心,推己及人。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万世金言,万民倾听!
宽则得众,有容乃大。
爱的本质是包容。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世间万化,同源同本。
万物一体,宇宙一家!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6
人皆是我同胞,物皆是我同类。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仁者无疆,仁者大美也!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
天下无一物非我也,草木何患无所寄?
(故事一:“兄弟之喻”。孔子的学生司马牛与子夏对话。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故事二:王阳明的“万物一体喻”。“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听,仁者在歌唱,以你恻隐之心倾听!7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仁者爱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
不忍之心,为良善之根,人性之源。
我们在母亲慈祥的眼神中看到了它
那种慈悲,那种宽容,那种怜悯。
仁者不杀,仁者能恕。
厩焚,子曰伤人乎,不问马。8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仁者的心,是行者的心。
行走在仁德的路上,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9
(故事三:孟子的“井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译文: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听,仁者在歌唱,以你的纯朴之心倾听!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10
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
爱是真纯的初心。
如婴孩童真的眸子,闪耀着人性的曙光。
赤子之心,即是本心。
婴儿纯朴的心灵,
流露出良善的本性。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及其长也 无不知敬其兄也。
纯朴的本性,如牛山之木,11
郁郁葱葱,何其丰美。
仁心,非由外铄。
我固有之,人皆有之。
为仁由己,
我欲仁,斯仁至矣。12
赤子的心,如火之始燃,泉之始达。
若能扩而充之,将成高山大河!
听,仁者在歌唱,以你慈爱之心倾听!
仁义礼智根于心。仁者的心是慈爱的心。
仁者之爱,如大海的波涛。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挚爱亲人,仁爱百姓,仁爱万物。
仁者无不爱也,
犹如波浪向外绵延。
大德有大爱,
大爱有力量。
冲破时空的阻隔,
融化心灵的坚冰。
仁者无敌于天下,
四海之内,
皆举首而望之,
若大旱之望云霓。
亲亲之仁,敬长之义,达之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听,仁者在歌唱,以你和美之心倾听!
仁者的心,中正平和。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3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孔子在齐闻《韶》
舜的仁心让他向往,中和之美让他沉醉,
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
颜渊问为邦,孔子以韶乐告之。
古帝王作乐以象德,合于中和之音。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又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未合中和之美。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乐者,通伦理者也。
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以求合韶武雅颂中和之音。
此乃华夏正声。
(《乐志》曰:“琴有正声,有间声。其声正直和雅,合于律吕,谓之正声,此雅、颂之音,古乐之作也;其声间杂繁促,不协律吕,谓之间声,此郑卫之音,俗乐之作也。雅、颂之音理而民正,郑卫之曲动而心淫。然则如之何而可就正乎?必也黄钟以生之,中正以平之,确乎郑卫不能入也。”)
听,仁者在歌唱,以你天下之心倾听!
仁者的心,是天下之心。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何谓大道?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仁者的心,是志于道的心。
孔颜箪食瓢饮,
不忧己之困厄,
忧道之不行。
仁者的心,是无忧的心。
乐天知命故无忧。
何谓知命?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仁者的心,是弘毅的心。
任重而道远,
以天下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音乐意象:山·水
色调象征:青绿(生命之色)
仁,感通天地人心,生发世间万物;
仁,体现生命的关怀。
仁者如山,何其厚重;
仁者之风,山高水长。
【注释】
1博爱: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故曰:先之以博爱,教以仁也。”另见韩愈《韩昌黎集·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语出《论语·为政》。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其比喻是说,如能行德政,天下就能归服。北辰,指北极星;共,同“拱”,意为相近、环抱、环绕。
3“王行仁政”等五句:语出《孟子·梁惠王上》。现在大王若能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入仕的人都愿在大王的朝廷任职,耕田的人都愿在大王的田野耕种,行商坐贾都愿到大王的集市上做生意,来往的旅客都愿到大王的道路上行走,(如果能这样,谁能抵御大王呢?)
4以德服人,不以力服人: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依仗强力来使他人服从,他人并非内心服从,只是实力不够而已;依靠道德来使他人服从,他人才心悦诚服。
5忠恕之道:语出《论语·里仁》。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用孔子的话,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见《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6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语出《张载集·正蒙·乾称》。人民是我同胞,万物与我为同类。寓指泛爱人与万物。
7恻隐之心: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同情之心是仁的发端,羞耻之心是义的发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
8厩焚,子曰伤人乎,不问马语出《论语·乡党》。孔子的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问道:“伤了人吗?”不问到马。
9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语出《论语·里仁》。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10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语出《孟子·离娄下》。所谓君子,就是没有丧失那婴儿纯朴之心的人。
11牛山之木:语出《孟子·告子上》。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人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很茂盛,由于临近大都市,被刀斧所砍伐,还有够保持茂盛吗?它日夜息养,为雨露所滋润,并非没有新枝嫩芽长出来,但随即又有人赶着牛羊去放牧,所以变成这样光秃秃的了。人们见它光秃秃的,便以为牛山不曾有过高大的树木,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即使是人,难道没有仁义之心吗?他之所以丢失了他的良心,也好像刀斧对待树木一般,天天砍伐,还可以保持茂盛吗?……人们见他如同禽兽,便以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过天生的好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来情状吗?所以,假如得到滋养,没有什么事物不生长;假如失去应有的养育,没有事物不消亡。孔子说:‘把握就存留,舍弃就失去;出入没有一定,无法知晓它的去向。’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12我欲仁,斯仁至矣: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道: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13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语出《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说:《关雎》这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