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经典教育 >> 最新动态 >> 正文
广州40余家民间国学机构遭遇艰难生存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1年1月10日9:8) 作者:小慧辑

 

    元旦前夕,山东省教育厅的一纸通知,要求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文化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事实上,广州在五六年前就曾兴起过“国学”热,2004年年中,广州教育部门在正式答复人大代表关于“中小学生要平均每天诵经20分钟”的议案时曾表示,倡导利用双休日在社区内开展丰富多样的“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

  不过连日来本报记者调查发现,相对于鲁浙等地,广州的国学氛围要弱得多,公办中小学涉及较少,“名头”最响的是天河区五山小学,坚持国学校本教育10年,校本教材《少儿国学读本》三年前即已公开出版,“不过教材中《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并没有删节”,还根据自身经验建有评价体系。

  从事国学教育更多的是民间国学堂机构,业内粗略估算广州共有近40间,但多数陷入“公众认知低门槛高生存艰难”的困境,甚至相当部分仍属无证经营,教材基本是以经典原文白纸打印成册,“不会有删节”,以诵读为主。

  学堂:稚儿齐声诵读《三字经》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中山六路的一条小巷里,路旁一间小屋传出孩子们的朗朗诵读声,这是一家名叫“仁德服务中心”的国学堂, 学堂所用的教学方式是点读,这是多数读经学堂的基本教学方法。

  邓老师说,仁德国学堂的老师都要经过面试,“至少有幼师的资质,对国学有特别的喜好,而且入行后,还要经过我们两三年的培训,她们也坐在课堂里,跟着孩子们一起听课。”记者在一些较大型国学堂网站也看到,普遍要求应聘老师要有师范类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有教师资格证书等相关证件,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而且要热爱国学,最好掌握一门国艺。

  记者通过了解,民间国学堂的教材,基本大同小异,《弟子规》《孝经》《大学》《论语》《中庸》《老子》《三字经》等等,用白纸打印成册,但都不会有删节,也有一些学堂,正尝试自主开发一些教材。

  调查:国学堂公众认知度很低

  仁德学堂也开办了五六年,算是广州最早的一批国学学堂,负责人邓老师估计,如今广州国学堂的数量,和2009年时相比没有太大变化,大概只有40多家。

  邓老师说,学堂这么多年,只能说薄有微利,勉强前行。而且,公众对国学堂的认知还很低,学堂的生源都难以保证,所以只能勉强生存。另一家较为知名的国学堂——紫阳书院的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相对于山东、浙江,广州的国学教育发展得没有那么快,“这里的国学氛围要弱一些”,但广州也有自己的优势,“消费能力比较强”。

  国学堂的教育理念,按照邓老师的说法,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将国学精典结合现代的实际生活,目的是提高孩子们的修养情操,让他们更懂得为人处世。另外一种则是纯粹的教国学,目的是让国学经典得以传承,目前大部分国学馆认同第一种教育理念。而实践后的效果,似乎也都不错,邓老师说,仁德学堂的小学员们和同龄孩子相比,读书、认字、语文、记忆力都高出一些。

  五山小学坚持诵经10年

  2001年,五山小学恢复学习国学。据介绍,最初因为怕学生和家长有抵触情绪,开始把每天10句名言抄给老师,再让老师抄给学生,让学生每天背诵这些名言警句。一个星期下来,学生和家长认可了这个活动。在2007年该校结合六年的经典文化诵读经验编写校本教材《少儿国学读本》,全套书共六册,按照1至6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循序渐进、系统地编排学习内容,目的是想引领孩子轻松愉快地走近“国学”。前不久,该校又将该读本再次略加修改重新出版。

  国学教育会“潜移默化” 

  五山小学教导主任罗碧湖经历了该校10年国学教育,她直言国学教育的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但肯定是“潜移默化”。她印象最深的是该校一个4年级男孩的故事,这个家庭从小推崇西式的平等教育,男孩出生后与父母一直互称名字,在学校诵经两三年后,这个男孩突然有一天改称呼,对父母不再直呼其名,而叫“爸妈”,因为《弟子规》中说过不能直呼父母名字。

  罗碧湖介绍,该校推广国学10年,最早一批一年级进校就坚持诵经的学生去年刚好初三毕业,该校还曾调查过一番,坚持国学教育并没有让他们丧失竞争力,反而这批孩子整体学业成绩都相当不错,考入执信等市内名校高中都有不少。

  观点:

  删节《三字经》没必要

  记者采访了多位国学堂负责人、小学老师,他们的观点基本一致:删节三字经,并没有太大必要。

  紫阳书院的负责人表示,国学精典的每一句话,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都有自己的立场角度,既然存在了这么多年,自然有它的深刻原因。所以大可不必删去,但可通过老师适当的解释解读,再交给孩子们自己体验和判断。

  有18年语文教龄,现任广州某小学副校长的李老师说,文学并不是数学,并没有简单的是非对错,更加难以去界定所谓“糟粕”的定义,“我相信现在的孩子有自己的鉴别能力,如果说教坏孩子,现在信息时代,电视上,网络上的不良内容不计其数,我们阻止得了吗?却来担心国学经典里的所谓‘糟粕’教坏孩子?”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