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美国 >> 学术成果 >> 正文
胡锦涛寻求改善中国形象 将参观美国国立中学孔子学院
来源:东方早报 (2011年1月18日22:22) 作者:小慧辑

 

    “老师,中国(人)是不是不喜欢女孩儿?那为什么有很多美国人都到中国去领养女孩儿呢?”一个美国小女孩向中文老师卢文亚提出的“成熟”问题令这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年轻女教师颇感意外。

  对于已经在芝加哥孔子学院教授了11年中文的卢文亚而言,这已不是第一次遇到美国学生们对他们所看到的中国毫不掩饰地提出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了,这些问题有时来自身边,有时也来自美国电视新闻。起初,面对美国小孩儿们缺乏“尊师重教”礼数的、近乎“质问”的语气,这位经验尚浅的女老师很不习惯,但今天,她已经能够轻松自如地应答了。

  “我会尽量纠正他们对于中国过于极端和偏激的看法。”她在位于芝加哥市中心沃特佩顿公立学校(Walter Payton College Preparatory High School)的孔子学院里告诉东方早报。同样,美国的孩子们也在潜移默化地增进着这位中文教师对美国人思维方式以及美国社会的了解。

  如果不出意外,卢文亚和她的学生本周五上午将在校园里看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身影在胡锦涛此次对美国国事访问的行程中,他将选择在芝加哥参观这所孔子学院。

  在国际舆论过去一年倒向指责中国外交越发“咄咄逼人”的背景下,华盛顿政策圈则认为,胡锦涛此次美国之行仍将竭力强调“和平”二字,同时还将突出“软实力”,期望能够改善中国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国家形象。

  皮尤研究中心新近的一次全美国范围的民调显示,有47%的美国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是件坏事,53%的答问者认为美国应该在贸易问题上对中国采取更强硬态度。

  特意选择中学

  一走进沃特佩顿公立学校教学楼,左手第一间毫不显眼的教室便是孔子学院。这里是美国第一座设在中学的孔子学院,重点面向中小学生以及学前教育。走进这间不到一百平方米的房间,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四面墙壁的书橱之内整齐排列着的各类中文书籍,墙壁以及书橱上点缀的五颜六色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各种元素京剧脸谱与玩偶、毛笔书法、围棋子与棋盘、大红的灯笼和剪纸画,以及挂在入口门上的八卦图令整个房间都透露着浓浓的东方气息。

  尽管已临近胡锦涛访问芝加哥的时间,孔子学院及其所在的沃特佩顿公立学校内一切如常。唯一可以发现的蛛丝马迹,似乎是房间过道中间堆放杂志的地方,整齐排列的各类中文杂志中,《人民画报》2009年9月一期摆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一张大幅的胡锦涛照片是当时的封面图片。

  芝加哥孔子学院院长杨静月(Jane Lu)介绍说,整个芝加哥市公立学校之内,学习中文的学生眼下保守估计也有约12000名,这在全美是最多的。成立于2006年的芝加哥孔子学院是芝加哥公立学校系统、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建立的,被视为芝加哥市长戴利长期致力于发展对华友好关系的成果之一。

  “从最初的3个班级到现在42个班级,从刚开始的几百人学习中文到现在的12000名学生。”杨静月告诉东方早报,“刚开始时阻力很大,学生家长和其他课的老师都不理解,但当地政府的支持起到了主要推动作用。”

  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学生家长也加入到帮学生学习中文的行列,每年的中国新年联欢会,学生的家长们帮着孩子们准备庆祝活动的节目、布置舞台等。杨静月认为,与大学再教授中文相比,在中小学阶段便开始教授中文对于美国社会的影响更大。

  “要真正接触美国人和美国家庭,应该扩展到中小学阶段。”杨静月说,“中文教育眼下在美国有从大学扩展至中小学的趋势,我们的很多同行也开始效仿。”

  胡锦涛之行选择参观美国公立中学里设立的孔子学院或许也是出于这一考虑。

  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芝加哥另一家孔子学院主任杨大力告诉东方早报,胡主席之行没有选择芝加哥大学孔子学院,是因为在芝加哥公立中学里学习中文的人数不仅在全美是最多的,而且其中除了有亚裔外,还有黑人、西班牙人等,更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这说明不仅在美国高等学府中,在民间也有相当的人(对汉语感兴趣)。”他认为,参观孔子学院还体现了一种中国政府与芝加哥政府的互动,因为芝加哥市长戴利一直很重视中美之间文化和学术的交往,在全美都走在前列。

  自北美第一家孔子学院2004年底落户美国马里兰大学以来,目前已有70多所孔子学院、200多个孔子课堂在美国44个州设立。

 
 打造软实力并非易事

  事实上,中国的努力不仅仅限于让胡锦涛参观一所孔子学院,此次胡锦涛访美期间,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筹拍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也将同时在美国主流媒体播放,该广告意在展示来自不同行业的中国人,其中包括姚明等知名公众人物。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这标志着软实力概念进入中国的官方语言体系。胡锦涛上一次对美国进行访问是在2006年,也就是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当时的美国显然还是全球经济霸主。自那之后,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其由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已经开始挑战美国那种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方式。因此,在美国,中国的快速增长已经引起焦虑和恐惧。去年11月,美国中期选举期间,各种政治广告总爱拿中国说事。有人统计过,这次中期选举全美有超过100个选区,250个电视广告,都以中国为题,认为中国“偷走”了美国人的工作岗位。

  华尔街日报注意到,在此背景下,包括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在内的很多中国官方媒体正加大力度,将中国制作的媒体内容出口海外。另外,中国还新建了一批孔子学院,这是在海外学校推动中文教学并宣传中国文化的国家赞助计划。如今,改善中国的全球形象更成为中国“十二五”规划的部分内容,该规划呼吁中国政府“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此,要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但是,国内外官方与学界针对“软实力是否推广出来的”也存在争论。软实力概念提出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就表示,以美国为例,大多数被认为是美国软实力代表的作品都不是由政府的传播机构完成的,而是来源于非政府机构,从好莱坞到哈佛都是如此。一个机构越被认为是政府的分支,其被信任度就会越低,这在美国和中国都是一样的。“我认为让多种声音能够得到表达,对软实力是非常重要的。”他对媒体说。

  围绕中美关系,澳门大学陈定定博士即将发表的对300位中国精英所做的最新调研同样从一个侧面对这一讨论增加了数据的支撑。不久前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交流会上,他提出颇为意外的一个数据分析结果是,主观推广行为在改变中国精英对美国的认知方面效果甚微,但媒体对美国的报道则仍然拥有强大的认知塑造力。他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中国精英人士对美国的信任度问题。根据陈博士目前的研究,中国精英目前对美国的信任度(trust)只有4.25(总分值10,最高信任度为10)左右,并且非常信任美国(9和10)的人不到1%,这表明在中国人心目中,美国更偏向为中国敌人一方。

  
国民性格与草根文化

  美国总统奥巴马竞选时的亚裔事务顾问之一、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主席薛海培告诉记者,中国未来要考虑提升软实力的时候,要基于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追求,譬如在中国的国民性格(national character)方面下大力气,这样做没有人会反感,甚至会赢得别人的欣赏。

  奥美首席执行长杨明皓(Miles Young)也对华尔街日报称,中国也不必再害怕宣传一些在文化与其他方面同时发生的事情。他指出,韩国和日本等一些国家由于欣然接受现代草根文化的发展,从而增加了自身对全球文化的影响力。他还说,中国政府意识到软实力是一个战略支柱,但在向世界展示自己是一个复杂的国家时,中国应更直接一些。他说,世界并不了解中国,所以很容易跟随思维定势。

  而这些稍显沉重的话题在沃特佩顿公立学校白雪皑皑的校园里,却又一下子轻松而直接。

  在15岁的黑人女孩摩根(Morgan)看来,选择到孔子学院学习中文是因为感觉周围来芝加哥旅游和生活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有志于将来成为医生或者商人的她,希望未来能够用中文直接跟“潜在的客人们”交流。

  华裔男孩梅敏湛(Anthony)对于选择学习中文有利于未来发展的想法有些模糊,但从小就不会中文的他却对中英文之间的相通性最感兴趣。

  沃特佩顿公立学校助理校长金格尔·朗普金(Ginger Lumpkin)认为,人们已意识到学习语言以及了解不同文化很重要,美国的中学已可以提供机会给学生到海外学习以及在国际机构中实习,而掌握中文可以获得这些机会。中文老师吴文辉(Louis Wu)就告诉东方早报,中国大地以及悠久历史文化对外的天然吸引力的确一直存在,因为,他在课堂上最常被问及的问题是,“老师,你什么时候带我们去中国?”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