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 >> 儒门动态 >> 正文
一个人的博物馆 两兄弟的礼乐舞台
来源:福州晚报 (2011年1月19日20:16) 作者:记者雷岩平;小慧辑

 

   千里闽江浩浩荡荡,日夜奔流到了下游,与一条叫梅溪的河流交汇了。

    闽清早期名为“梅清”,唐贞观元年置县。因梅溪与闽江汇合,江水浊,溪水清,遂于五代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更名为“闽清”。

    今天,这座突兀在闽江畔的小县城正在进行着一项颇具田园诗意和时代意义的活动——振兴“文化三宝”。

    这“三宝”分别是该县的孔庙文化、祠堂文化和礼乐文化。

    一个人的博物馆

    如同一位孤寂的行者,如果不是走村串户进行田野文物调查,每天清早他一定会准时推开城北背街小路孔庙的那扇朱漆大门。

    他叫林跃先,闽清县博物馆馆长。对林跃先来说,孔庙既是他“振兴”的主阵地,又是他的休憩地和出发地。

    1月6日下午,这是我们与林馆长约见的时间。记者小心翼翼地推开那扇朱漆大门,一阵土腥味迎面扑来。庙内宁静安详,四五个老乡在左侧回廊上洗刷一大堆出土不久的瓶瓶罐罐。从釉色和造型上看,这些东西是民窑器。

    听到响声,林跃先连忙从大门右侧的办公室“虎跃”出来。眼前的老林身着暗灰色茄克,几乎与脸色融为一个色系。老林年近五十,在他身上,完全找不到这个年龄的痕迹,大家都开玩笑说:“老林经年和文物古迹打交道,人被显得越来越年轻了。”但年龄增长在他的内心却刻下一道很深的痕:“再干10年我就干不动,得退休了,得快点找接班人呐。”

    事实上,这座福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县级文庙,既是纪念孔子的古建筑,又是县博物馆所在地。而林跃先,名为馆长却包揽了闽清县文物工作的大小事务,他是个光荣而又寂寞的“光杆司令”。

    数十年来,老林的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田间地头,配合上级文物部门开展县里的工作,同时还建起了这个以孔庙为基地的博物馆。闲暇之余,他还喜欢舞文弄墨,宣传那些倾注他大半生心血的闽清县文物古迹。

    配合国家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闽清县普查工作,接近尾声。别的县市都派出一个工作组,在闽清县,老林既是强将又是精兵,因其出色的表现还被评为全国文物普查先进个人。

    现在,孔庙内的那些碎瓷片是他的工作重点。因京台高速公路和合福客运专线途经闽清县一宋代古窑,省博物馆组织人员进行考古发掘,老林整天为此忙得晕头转向。

    古城一庙一孔子

    福州尊孔尚儒之风源远流长。旧时,福州无论是在繁华的市区,还是在小小的县邑或是在乡村僻壤,常常能够见到孔庙、文昌阁、文昌宫等纪念孔子的建筑。

    仅目前,福州地区现存的文庙就有4个,为首的是福州文庙,府级;县级文庙两个:一个在永泰、一个在闽清;另外一个在螺洲,属乡级文庙。

    闽清文庙,亦称孔庙,始建于宋代。数百年间,常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

    清咸丰年间,一场大火把它烧了个精光,后经人捐资重建,因此建筑风格属清代。由于地处低洼地,近年多次遭受洪水浸泡。目前,该建筑有25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戟门、天井、左右廊庑、大成殿、明伦堂组成。

    闽清文庙从1984年至2003年经过数次维修后,辟为县博物馆。特别是去年县政府开展振兴闽清文化三宝活动,孔庙文化作为三宝之一备受推崇。老林对位于文庙的博物馆进行了翻新和整理,在大成殿内立起新的孔子及弟子像,在两侧廊庑图文并茂展示了闽清县的文物古迹及先贤名人。

两兄弟的礼乐舞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尊卑倒置,上下易位。面对这种状况,孔子提倡礼乐治国。他说:“立于礼,成于乐”;“不学礼,无以立”。

    此后,礼乐作为中庸思想的核心,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古人对天道秩序的认识,贯穿了古今。并且,每个时代都出现了杰出的追随者。

    在今天,北京天坛公园有座塑像,主人翁是一个叫陈旸的闽清人。

    陈旸(1064—1128)是著名音乐理论家,宋代宫廷雅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精于乐律,参加神宗至哲宗时“升之文馆”的《乐书》编纂,后主其事。该书200卷,目录20卷,其中的乐器图可谓当时音乐百科著作。《乐书》后被收入《四库全书书目提要》。此外,他还著有《礼记讲文》10卷、《孟子解义》14卷、《北郊祀典》30卷。

    在当时,名震朝野的还有一个闽清人,其人就是陈旸的老哥陈祥道。

    陈祥道(1044—1116),闽清县宣政里际上人(今云龙乡际上村)。宋英宗治平四年登进士。历任国子监直讲,太学博士。1067年,以所撰仪礼注解及所著《礼书》一百五十卷进朝廷,后讲《礼书》受宠。十年之后,陈旸进《乐书》上表朝廷。礼部侍郎赵挺之重提祥道进《礼书》故事,遂使礼乐二书并行于世。两部书清乾隆年间被收入《四库全书》,归经部礼类及乐类。

    陈祥道对儒家经典之研究和所取得的成就,对其弟陈旸产生很大的影响。“礼经国家,定社稷”。在暗弱的北宋末年的历史天空下,闽清陈家哥俩在礼乐的舞台上长袖善舞,他们闪耀着智慧的灵光和正气的述著,成为时代的新秩序,成为人们以礼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座右铭。

    “闽清自古至今都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史上共有3个状元。”带领记者流连于廊庑,老林如数家珍。

    许将,闽清人(今坂东镇文定村),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癸卯科状元。绍圣元年(1094)入为吏部尚书,拜尚书左丞,中书侍郎。

    郑性之,闽清人(今梅溪镇石郑村),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戊辰科状元。少年时曾从师于朱熹门下,以敢谏直言名重朝野,官至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后,以观文殿学士身份致仕。

    黄唐,闽清七都人(今塔庄镇),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举两优石楬第一人(与状元齐名)。他是一位敢言直谏的清官,历任校书郎、秘书郎、著作佐郎等职,为官其间还主持了许多儒学典籍的出版,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刻书家,其主持刊刻之书被誉为“中国出版史经疏合一刊本之创始”。

    时光进入了近当代,闽清依然人才辈出,文脉长盛。黄乃裳、黄乃模、池步洲、吴孟超等一批杰出人物让人高山仰止。

    静静的小城,悠悠的江水。闽江的流水声如同不变的絮语,文化的闽清默默地昭示着昨天和今天,和着时代的新节奏向明天迈进。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