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北京 >> 儒门动态 >> 正文
梁家祠再现起义路 北京路书院群或逐步重生
来源:大洋网 (2011年1月28日10:11) 作者:记者曾卫康

 

    近日,历经300年沧桑的“千乘侯祠”青云书院重修工程竣工。当年曾在此读书的北洋政府总理梁士诒、教育家梁启超也与此祠堂有不解渊源。

  民国“总理”曾在此读书

  青云书院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惠福东路389号,又名梁氏千乘侯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清康熙四十年建成,是当时广州府、肇庆府的梁姓宗族共同合资建造的合族祠,为参与建祠的梁姓宗族子弟到广州城参加科举考试、办理诉讼、缴纳赋税等事务时提供居所。

  根据梁氏后人口述,光绪进士梁士诒年轻时曾在此读书,他后来被授翰林院编修,曾参与袁世凯胁迫清皇室退位的活动,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交通银行总理、财政部次长、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等职务。

  梁士诒曾在此读书,那么同是梁氏后人的梁启超有否在此读书?对于这个答案,文化部门人士正在考证。康梁的万木草堂距离青云书院只有数步之遥,来此闲话家常或者学习也不奇怪。

  梁启超为保留祠堂做贡献

  如果说梁启超是否在此读书还是个谜的话,那么梁启超、梁士诒为保住书院的一段历史,至今就保留在重修书院的展览板上。

  进入民国,广州市政府当局致力于广州的市政建设,加快了市区马路拓宽与建设的步伐,而青云书院就位居马路开拆范围之内。

  “求通不求直”,民国七年(1918),广州市拆城墙开马路,规划新建的维新路(今起义路)要穿越千顷书院和毗邻的青云书院(先贤千乘侯祠),直抵珠江边。当时梁士诒和梁启超电告广东政府,要求保留“梁千乘侯祠”,最后得以保留。民国九年(1920),青云书院在与市政局力争无效的情况下,被拆毁割让包括西斋昌后堂三大座在内将近一半的面积。

  越秀区文物专家介绍,青云书院原为广三路,三间三进,现仅存中路建筑,整座建筑坐北向南,青砖墙、硬山顶、灰塑博古脊。占地面积有449平方米,木雕异形梁架仍保存较好。

  一点一点恢复龙船脊

  施工人员介绍,青云书院由于建造年久,使用上不合理,损坏严重,给修复带来难度。龙脊模样(龙船脊)修复更是难中之难。由于屋盖中部的脊顶是屋架的重要部位,因疏于管理,屋顶杂草丛生,损坏严重,修复过程一方面按设计图纸,另一方面靠工艺师的经验,根据原有的痕迹一点一点地恢复。有关负责人透露,青云书院日后将作展览用途。

  北京路书院群或逐步重生

  青云书院属于北京路书院群一部分,历史上,越秀区辖区内、北京路步行街的清代书院群是培养英才俊彦的摇篮,曾为广府教育谱写出一段华丽篇章。

  据统计,清代以广州府衙为圆心,半径为公里的范围内(3.2平方公里),集中了3个学宫,5所省级书院,1所府级书院,2所县级书院,数百间宗族祠书院。这些书院成为国内罕见的高密度的历史人文景观。据《广州越秀古书院》记载,清代广州书院在数量上居全国之首。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