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代儒学 >> 当代儒英 >> 正文
国际儒联名誉理事长、新加坡国父——李光耀
来源:网摘 (2011年3月10日12:10) 作者:小慧辑

 

    新加坡华人,为新加坡前任总理、前任国务资政、以及现任内阁资政,常被誉为“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不仅是新加坡的开国元老之一,也是现今新加坡政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李光耀 (Lee Kuan Yew) 1923年9月16日生于新加坡。祖籍中国广东省大埔县党溪乡。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毕业。1940至1950年在伦敦经济学院、剑桥大学和中殿律师学院学习,1950年获中殿律师学院律师资格。1950年回新加坡后,曾担任律师和几个工会的法律顾问。1954年11月参与创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并任秘书长。1955年当选为立法议会(1965年12月改称国会)议员。1959年6月任新加坡自治政府首任总理。1963年9月,新加坡同马来亚、沙捞越和沙巴组成马来西亚联邦,他继续任新加坡总理。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成立共和国,李光耀担任共和国总理,至1990年11月。1991年9月任总理公署高级部长。1994年10月当选为新成立的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1997年1月任内阁资政(总理公署),2001年11月连任。

    在他的回忆中,李光耀谈及他的曾祖父李沐文(Lee Bok Boon,客家人)早於1862年广东大埔移居到海峡殖民地的经历,造就了其作为第四代华裔新加坡人的移民背景之一。作为母亲蔡认娘(Chua Jim Neo)和父亲李进坤(Lee Chin Koon)的长子,李光耀生於新加坡甘榜爪哇路(Kampong Java Road)92号的一座2层高的别墅内。而其祖父李云龙(Lee Hoon Leong)对他施以英语教育的举措,使得他自幼受到了英国文化的强烈影响。  

    作为新加坡的总理,李光耀不仅发起了反对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喂养鸽子的运动,还禁止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和说粗话脏话,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他还强烈推广了几项他最为倡导的行为:微笑、礼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厕所主动冲水。正是由于他在指导公众行为方面所做的指令性研究,李光耀获得了1994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

  由于李光耀祖辈均为客家人,故其本人亦被视作为客家族裔的杰出代表之一。鉴于其对世界客家事务的影响和贡献,李光耀被特别聘请为新加坡最大的客属团体(组织)——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的永远荣誉主席一职。

  2000年12月7日,香港中文大学为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颁发了荣誉博士学位。

  颁授学位仪式由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李国章主持。中大在对李光耀的赞辞中,形容李光耀是近百年内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并形容他“以廉反贪”、“以法去乱”、“注重和平而避免冲突”、“协调种族而拘除仇视”、“带领新加坡走向富强之路”等。

  

  

  

2005年5月17日,复旦大学授予82岁的李光耀名誉博士的学位。

  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秦绍德教授在授证仪式上说,授予李光耀名誉博士学位,是因为他对促进中新两国关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李光耀在授证仪式上作了题为《中国复兴中上海的角色》的主题演讲。他说,未来30年,中国印度的崛起将会把世界的中心从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印度洋。而中国的复兴仅靠经济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文化等软力量的增强,“上海则有机会成为中国软力量的中心”。李光耀说,中国复兴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通过复兴重现中国文化的辉煌,“打造一个21世纪版的中国文明”。

  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立有一尊李光耀的蜡像(制作年代不详)。

 

 

南方周末2010-04-04 报道:

李光耀再次击败西方媒体

纽约时报公开致歉赔偿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父子日前再次把“西方媒体”告上新加坡法庭,美国《纽约时报》子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公开向二人道歉,并向李氏父子和吴作栋支付16万新加坡元(约合78万元人民币)赔偿金,以弥补“名誉伤害”。

  3月24日,《纽约时报》国际版子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在其评论版刊登启事,向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及其儿子、现总理李显龙以及在父子二人之间担任总理的吴作栋致歉。

  道歉声明中说:1994年,《国际先驱论坛报》评论版编辑Philip Bowring向李光耀父子“承诺”,不在任何文章中“说或者暗示”李显龙是通过其父亲李光耀的裙带关系而当上新加坡总理。而在今年2月一篇评论中,Bowring把李氏父子加入“亚洲王朝政治”名单,“这有可能使得读者认为李显龙并不是通过自己的功劳当上新加坡总理的”。

  该名编辑已多次因“毁谤”而遭李光耀父子起诉。道歉中所提的“承诺”,是因其在《国际先驱论坛报》一篇文章中称李光耀父子相继担任新加坡总理为“裙带主义”,而被新加坡法院判为“诽谤”。

  目前,无论是李光耀父子及其代理律师,还是《纽约时报》,都拒绝对此事发表任何更多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