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代儒商 >> 最新报道 >> 正文
从“人为本、和为贵”到“天下仁和”——访全国政协委员、仁和药业总裁杨文龙
来源:人民政协报社 (2011年3月12日11:27) 作者:李荣锋;小慧辑

 

    他姓杨,与孔子家族攀不上任何关系;他是一个40多岁的江西商人,却在药香与书香的浸润中养就了当代儒商的谦谦风范。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仁和集团的创始人、集团董事长杨文龙表示,仁和集团发展理念不仅缘于儒家文化与仁和的亲密血缘,更是仁和对于民族企业在中华复兴进程中所应承担责任的一种思考。
  而这种思考,是中国现代企业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文化的“复礼”;也体现了一位企业家对传承数千年“人为本、和为贵”的“仁和”思想的一种自我体认。
  杨文龙说,仁和品牌的“仁和”二字,正是师承孔子。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一个在红日辉映下追赶太阳的“人”字,构成了仁和的徽标。这个徽标,浓缩了仁和集团“人为本、和为贵”的核心理念——坚守儒家文化“人为本、和为贵”的核心价值观,最终要形成一个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内圣外王”的卓越企业。
  在杨文龙看来,对医药企业而言,“人为本”思想的最高价值体现正在于与产品的质量。医者仁心、仁者爱人,医药企业关乎生命,秉持良心与爱人之心、一丝不苟把控产品质量,这是仁和的立业之本。“无医不稳、无药不强,医药健康行业关系到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也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与生活。仁和人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专心做药,仁义做人’八个大字,就是我们的天条!”杨文龙的语气深沉而坚定。
  在“人为本”的基本价值之上,“和为贵”就成为仁和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仁和是一个大家庭,但对内不搞家族式管理,也不搞家长式的管理。”实际上,“和为贵”不仅仅体现在仁和对员工制度化、全面化的福利待遇上,更已从一种家庭责任提升为企业的社会责任。
  仁和集团成立五年来,累计解决下岗职工、贫困户就业3600余人次;向希望工程、希望医院、抢险救灾、路桥修筑等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捐物、赠送药品等,累计超过2600万元。仁和目前在实施中的慈善项目还有“仁和老年公寓”、“仁和孤儿院”、“仁和人本慈善基金”等。所谓“达则兼济天下”,仁和已将追求人与人真正的和谐共存视为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中国品牌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梁世和曾经表示,“我国医药企业在研究开发领域已落后于发达国家15至20年的水平。”这个距离超过了我国主要工业产品在国际间的差距。据介绍,在全世界4000多亿美元的市场销售份额中,绝大部分是西药。其中,美国的辉瑞、默克,英国的葛兰素,德国的拜耳等国际医药大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球西药新药品的专利权和生产经营权。在主导国际西药市场的主要药品中,根本看不到中国专利产品。
  这样的论断与现状一直深深刺痛着杨文龙的心。严峻的挑战激发了杨文龙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杨文龙为仁和集团制定了“三五”发展战略。“一五”,跟进加创新,打开国内市场;“二五”,科技化、规模化、品牌化、资本运作化,巩固扩大国内市场;“三五”,从民族化到全球化,打进国际市场。
  杨文龙很清楚,医药行业的发展,欧美是走在前头的。仁和产品要创新、要超前,必须在欧美有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因此,仁和在法国设立了一个分公司,以便就近吸纳先进的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新产品的研发。还准备在美国建立一个生产健康产品的基地。所有这些,都是在为仁和的明天做准备。
  现在,仁和集团每年的研发投入都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为新产品的研发立项及持续投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除了立足自身的研发力量,仁和集团还与中国中医药科学院等20多所著名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2007年4月,计划总投资2.6亿元的“仁和‘863’高科技工业园”更将仁和以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高科技含量为主的核心竞争力推向全新高度。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经济与文化是大国崛起的双引擎。仁和致力于用自己的经营实践,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转化为现代企业的文化与行动准则。民族医药行业不仅要站稳脚跟、参与国际竞争、提升硬实力,也要努力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提升软实力,最终形成一股足以改变社会、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健康、欢乐与和谐的强大力量。”当杨文龙在《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上阐释的仁和信仰赢来全场热烈的掌声之时,“尽我辈力之所能,求天下仁和”已不是梦想,而是仁和誓做中国药业航母,发扬传统中华文化之精粹,服务全球人类身心和谐健康的坚定决心。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