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 >> 儒界名流 >> 正文
一位孔子后人孔令绍的和谐理想
来源:新华网济南3月10日电 (2011年3月13日13:4) 作者:记者郑茜

 

新华网济南3月10日电(记者郑茜)“德之本,经义行,亲之孝,国之忠。”孔子76代后裔孔令绍的这一天,是从教两岁半的孙子背他改编的《三字经》开始的。

58岁的孔令绍去年从中共曲阜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岗位上退休。现在,他不再作为官方发言人向海内外来宾介绍孔子和儒学,只是作为一名孔子后人,一位和蔼的祖父,用他祖上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教导孙子做人的道理。

孔令绍的家就在孔子故里曲阜市区,屋中处处可见带有兰花、莲花以及梅花的字画和装饰。客厅里挂着六幅草书《爱莲说》,对面墙上则贴着一排儿童早教贴画,以及孔令绍亲自改编的《三字经》。

新华网济南3月10日电(记者郑茜)“德之本,经义行,亲之孝,国之忠。”孔子76代后裔孔令绍的这一天,是从教两岁半的孙子背他改编的《三字经》开始的。

58岁的孔令绍去年从中共曲阜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岗位上退休。现在,他不再作为官方发言人向海内外来宾介绍孔子和儒学,只是作为一名孔子后人,一位和蔼的祖父,用他祖上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教导孙子做人的道理。

孔令绍的家就在孔子故里曲阜市区,屋中处处可见带有兰花、莲花以及梅花的字画和装饰。客厅里挂着六幅草书《爱莲说》,对面墙上则贴着一排儿童早教贴画,以及孔令绍亲自改编的《三字经》。

“可以说,中庸提供了一个方法论,而通过礼制的建设,最终达到仁和。”孔令绍这样概括他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在他看来,当代人学习孔子经典,最重要的是修身养性,提高自我素质和处事能力,是追求当代的“仁和”,而不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来对待。

历史上,孔子和儒学的地位曾经历多次起落。“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避不开走弯路。”孔令绍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尊重孔子、学习儒学,说明中国正在逐步走向包容、成熟。”

今年1月,北京天安门东侧,一座孔子青铜塑像在国家博物馆门前落成。制作者将这位出生于2500多年前的伟大思想家,塑造成一位双手和于胸前的老人,目光深邃,凝视远方。

在距离曲阜孔庙只有3公里的鲁城街道办事处于庄村,一座奠基碑被安放在一片杨树林中。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成一座名为圣三一的基督教堂,为曲阜本地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基督教信徒提供礼拜场所。

“在孔子故里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建设基督教堂,说明中国的民族心理越来越成熟、包容,说明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更加自信,对于文化交流更加开放、积极,”孔令绍这样理解。

孔令绍和夫人即将迎来孔子所说的“耳顺”之年。孔子当时说这话的意思是,自己到60岁时能够听得进不同意见,达到内心平静,即“六十而耳顺”。

孔令绍说,他们夫妻俩对生活没有太多要求,只愿岁月静好,家国同乐。未来几年,他计划多读书,写写东西。另外,他还想给自己改编的《三字经》加上注释和新解,为少年儿童写一些教材。

多年前,孔令绍曾写过一篇小传《我从田埂一路走来》。现在,他还时常回到农村,与旧时同学、老友饮酒畅谈。尽管农村的生活与城市还有差距,但不少富裕起来的乡亲已开始到城里买房置业。

“希望城乡差距能越来越小,农民真正富裕,社会更加和谐。”孔令绍说。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