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代儒商 >> 儒商文化 >> 正文
企业家的责任伦理:儒学与商业
来源:21世纪网 (2011年3月5日12:13) 作者:小慧辑

 

 《21世纪》:企业家亲近儒学,一方面固然提升个人的修为,那么,这种修为对企业经营行为是否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杜维明:当然有联系,比如说管理大师彼得·圣吉,他的很多想法从谁那里来的?南怀瑾。彼得·圣吉每次到中国,都要去看南怀瑾,南先生的精神资源来自儒、释、道,好像特别接近禅宗。彼得·圣吉在麻省理工学院执教,我在哈佛,彼此距离很近,很早以前,他就跟我谈《大学》、《中庸》这些儒家经典。比如《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彼得·圣吉就跟我讨论,“定、静、安、虑、德”怎么去理解?儒家思想对于发展他的学说——比如学习型组织——提供了很多养分。

  相当长时间,中国企业家认为西方可以提供解决管理难题真正的技巧和方法,西方管理大师思想最重要,所以翻译他们的著作,甚至花重金请过来教导怎么办企业。现在,我接触一些企业家发现,最亲的管理方式不是西方来的,而是中国的思想和策略,于是,有人对《易经》感兴趣,有人研究《孙子兵法》的谋略。而且,有的企业家致力于改善与一般员工的关系,因为企业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因素,人的因素如果能够摆正,关系处理得比较公正,大家就能够认同。现在由于激烈的竞争,中国一些行业甚至演化到“人吃人”地步,这不是“双赢”的良好状态,从长远来看,对话与沟通才是常态。

  《21世纪》:过去,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经常为人诟病,认为限制了人力要素自由流动,束缚了企业自身。可是,慢慢地,很多中国企业家也在思考,雇主和雇员纯粹基于交易的形式也不是太合适,因为如此一来,缺少必要的忠诚和团体凝聚力。

  杜维明:雇主和雇员,在西方多半企业是靠契约确立彼此关系的,双方到了一定时间即一拍两散。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能很大,带动了充分的竞争性,维持终身雇佣制也确实受到很大限制。不过,维持企业的一些核心人员适当的忠诚度,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其实,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受益的范围很少,核心人数不会太多,多半的人还是会随经济周期做相应调整。不过,假如每个人都是基于契约关系,团队精神也很难发展,美国IBM或者谷歌这样的企业就注意到这样的问题。

  谷歌就很特别,在雇员政策上,采取近似“社会主义”的做法。谷歌总部办公区有非常大的场地,里面有各种不同的餐馆,提供多种服务,这些对于谷歌员工全部免费,在里面就感觉在家。员工工作时间、地点也有很大的弹性,可以拿回家做——前提是能见到成效。所以,谷歌不是用契约绑定你,加入之后你会觉得自豪,人员之间的合作程度和对公司信任度很高,同样可以提升效率。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