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 >> 儒门动态 >> 正文
安顺文庙(武庙)修复对外开放
来源:安顺日报 (2011年3月9日22:9) 作者:邹正明

 

    继安顺文庙经过数年的修缮并不断充实陈列内容,近几年来又开展了数次祭孔庆典活动,使文庙的儒学文化得到充分的彰显之后,安顺武庙又正式对社会开放了。这的确是值得庆贺的一件大喜事!安顺武庙坐落于安顺城老大十字东北侧,原名叫慈云寺,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改建为武庙。民国初年曾将其改名为关岳庙,但安顺人一直称其“安顺武庙”,目前安顺武庙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安顺武庙的正式开放,为黔中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新的亮点!

    安顺自古就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的称谓。古代安顺十分繁华,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此就赞其“城桓峻整、街衢宏阔、层楼跨街,市集甚盛”。古代的安顺是兵家、政界及商人、文人墨客云集的地方,作为一个繁华的重要城镇,安顺各种庙宇林立,据流传的童谣道:“安顺城,人气旺,城中就有九十九座庙”,这说明古代安顺城就曾是一个各种信仰大融合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城市。安顺人十分尊重历史,保护文物古迹,至今安顺还保存有武庙、文庙、圆通寺、东林寺、清泰庵等庙宇古建筑数十座。

    安顺不仅有武庙,还有文庙(且城中就有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府文庙和县文庙两座)。作为在一个中小城市中同时拥有文武二庙,并保存较为完好,这在全国中小城市中也实为少见。正因如此,安顺才名正言顺地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全省唯一的地市级历史文化名城。

    安顺在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设云贵总督,总督半年驻安顺,半年驻云南曲靖。贵州提督也移驻安顺。清康熙元年划云南、贵州二省归平西王吴三桂管辖,改设贵州提督衙门于安顺。由于安顺当时处于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气兴旺,商业繁荣,安顺武庙当时每至岁时,城中武官乡绅、安顺所属武进士、武举人、武秀才等均由提督率先,到安顺武庙游冸、祭圣,举行祭祀大典。

由于历史的原因,安顺武庙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毁损。到2000年前后,安顺武庙仅存观音楼、大殿及两厢,所存武庙建筑破损残缺。在原安顺地委、行署以及撤地设市后的安顺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我市文化文物工作者艰苦不懈的努力,并得到市相关部门和各界有识之士的倾力帮助,才得以顺利撤除原安顺邮电大楼,搬出原地区医院十余户住户。由于我市地方财政资金十分有限,为恢复安顺武庙原貌,我市文化文物部门历时十年有余,不断向上级文化文物部门争取修缮专项资金,公开面向社会引入民营资金,观音楼、大殿及大殿后两厢始得全面维修,整个安顺武庙才得以修缮复原。

    如今,修旧如旧,拂去历史尘埃的安顺武庙虽显历史的沧桑与古朴,但白天却是雄伟壮观,夜晚则光彩亮丽。整座武庙坐北朝南,虽占地不足4000平方米,但其规制齐备,布局十分精致,殿宇楼阁相得益彰,廊庑厅厢各具特色。仅在市区不足600米的直线距离内,安顺武庙与圆通寺(贵州省最早的两组地面文物古建筑之一)、西秀白塔(安顺市的古代地标建筑)及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王若飞故居就巧妙地镶嵌在一条中轴线上。在武庙,沿中轴线从前往后,前有精致壮观的牌楼式山门,山门后有宫墙、冸池(武庙冸池呈八菱形,状似八卦,它有别于其他古建筑,堪称中国冸池建筑一绝),中有由三十六根、高十四米左右的整料石柱支撑的雄伟大殿(这实属罕见,让人难以想象古人当初如何将其竖立),后有高耸入云壮观的观音楼。在大殿与观音楼之间有两厢,周围还有十余个相关建筑物共同组成今天的安顺武庙全貌。

    现在安顺武庙大殿内,堂中供奉着制作大器,庄严威武的关公坐像,两侧有关平、周仓行象护卫。殿内还有各种牌匾、对联、垂幔等。特别是大殿内两幅“祈福平安”、“招财进宝”蜡染图,皆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蜡染制作,其制作精美,气势磅礴,成为安顺武庙有别于全国各地武庙的一大看点。在关公塑像背后有关公生平简介。尤其在后面的观音楼内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作的极有气势的刘备、关羽、张飞三面巨大安顺地戏面具以及两侧面墙上有用安顺蜡染制作的两幅珍贵的蜡染精品:一幅为宋代岳飞亲笔题写的前出师表、一幅则以后三国诸葛亮南征之关索岭三国古战场为题材。在武庙关帝文化中,巧妙融入安顺地方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彰显安顺传统文化魅力,又成为安顺武庙的一大特色。

    在武庙修缮的过程中,文化、文物部门还收集了散落于民间的数块精美石雕石刻古迹,加上原有收集到的和本次修缮中发现的一些石牌,一并存放于庙中供游客欣赏和专家研究,又成为安顺武庙一大特色景观。

    总之,修缮后的武庙内部设施及原有的规制基本齐备,可以让人们从武庙一个个历史文物中感受到安顺历史文化的深厚。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