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黄朴民,男,浙江诸暨人,1958年8月生于浙江绍兴市。1982年杭州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5年杭州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同年入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从事军事史、古代兵法的研究,成为军事科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博导。2002年7月退役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导。
兼任: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特聘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等。出版专著《春秋军事史》、《天人合一:董仲舒与两汉儒学思潮》、《孙子评传》、《何休评传》、《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战国军事史》(合著)、《五千年的征战:中国军事史》(合著)等20余部。曾在海内外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个人撰著和参与的学术成果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图书奖、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科成果奖、中国优秀古籍图书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等。
如果我问你一个学者是否一定是个文化人,你一定会觉得奇怪。但事实上,文化人不一定有文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方面,敦实憨厚的黄朴民先生一直很清醒,并且天生充满了文化的感觉。这从与他的交谈中、从他的博客上、从他的文字里,都可以温暖的感知。他是一个历史学者,尤其以研究中国古典兵学著称。
他曾上过央视《百家讲坛》,用深厚的学术功力、亲切的人文情怀和滔滔雄辩之口才,将一部《孙子兵法》讲得活色生香、满堂喝彩。
日前,记者辗转采访了这位绍兴籍学者——
找到史学新的生长点
●记者 周国勇
找到史学新的生长点
尽管中国民间对军事,尤其是中国古代军事普遍感到兴趣,读史看戏听书从来热闹非凡,但在学术界,研究古代军事的状况却要逊色很多。首先大部分任务都是压在军事机构。他们往往注重军事本身的研究,而忽略了史的成分。偶尔有地方上的高校涉足此学,但又偏向于史,对军事显得疏远。其次,在与其他二级学科如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甚至社会史相比,军事史研究本来就很有限,而且又多停留在兵制与战争性质的宏观评论方面,呈现单薄的平面化状态。因此这是块有待开荒的处女地,是个有待填补的空白点,它落寞地等待了很多年。直到一个人不紧不慢地到来。
此人就是黄朴民。
1988年,从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毕业后,骨子里喜欢“折腾”的黄朴民选择进了解放军军事科学研究院。这里给他的工作就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黄朴民很高兴,一则他从小对军营充满好奇,一直有穿绿军装的梦想;二则他本身就是个学历史的,而且在部队待遇还比其他地方都要好。
虽然是个全新的学术领域,但凭借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积累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技能,习惯用大量阅读开启学术之门的黄朴民很快掌握了先秦两汉的军事历史及文献资料,厘清了其间的制度嬗变和发展脉络。他很快入了门、进了道,并且向中国古代军事研究制高点发起“猛攻”。
他选择的战略要点不是别的,就是号称中国古典兵学鼻祖的《孙子兵法》。此书是春秋末年齐国人孙子(字长卿)于公元前518年到吴国后,至前506年辅助吴王打败楚国期间所撰的军事理论名著。书其实很短,只有5900多字,但全书的13篇文字逻辑严密,充满哲理,非有深厚军事文化功力者无法窥其堂奥。
黄朴民一点不浪费,一边一个字一个字地“啃”,一边参考古今各种校本、释本、学术研究著作,然后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陆续写出了《白话孙子兵法》、《孙子兵法集注》等多部《孙子兵法》校释本,而且还都畅销。接着黄朴民不再满足于这种基础性研究,而是综合自己的个人思想和学术创见,陆续撰写了《孙子兵法解读》、《新读孙子兵法》等专业学术研究专著,几乎每本都是畅销书。据说《白话孙子兵法》与《孙子校释》各印了40余万册,并在台湾等地出版发行。
2003年,央视《百家讲坛》才刚推出,作为京城古代军事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时刚进到中国人民大学不久的黄朴民就应邀开讲“新读《孙子兵法》”,“孙子”热由是袭遍全国,也引起东南亚和欧美商界与学界的热切关注。
中国古代留下了2000多种兵书,但最有名的只有7种,被称为“武经七书”。除了为首的《孙子兵法》,黄朴民也将其他几部吃了个精深熟络。并将古典兵学和古代军事的研究视野下沿到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各朝,做到了真正的贯通一气,胸有丘壑。
譬如他首次总结了先秦兵学的4个发展阶段,首次全面分析了中国古代统一战略的特点,首次提出了《孙子兵法》与中国已知最古老兵书《古司马法》的承传关系,并且指出《孙子兵法》的主体兵学文化来自吴国,而非齐国,等等。
在黄朴民的兵学世界里,他从来将军事科学与史学有机结合,无有偏废,相辅相成。而且突破前人的局限,将研究的触角扩大到战略思想、作战方法、兵要地理、兵学理论等等军事研究全领域。这就是黄朴民找到的史学研究新的生长点。既有大量开垦空间,又秉持正确科学的耕犁之法。难怪在很多场合,黄朴民都开诚布公地表白,研究中国军事和古典兵学将是自己一生的主业。
“武将”最早是“文人”
可长得高高大大,有点武相的黄朴民,谁都看不出来,他曾经的研究领域非但跟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战争和军事没有丝毫关系,而且还特别文气,特别抽象,是先秦两汉思想史。
这是黄朴民还在杭州大学读研究生时确定的方向。后来在古典文化重镇、位于古之齐鲁大地的山东大学攻读博士时,更是将其做为研究课题,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位。
之所以选择这个方向,黄朴民有自己的道理。而这道理本身,体现了这位从历史文化古城出走的绍兴游子的文化襟怀。
黄朴民从小对文史感兴趣,直到今天连他自己都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最多能解释的就是故乡悠久历史和绚烂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文明因子的感化作用。黄朴民祖籍诸暨,但出生在绍兴市区。小时家里很穷,他开始上小学时,文革来临了。但对于喜爱看书的黄朴民来说,外面的一切变化对他没有什么,他反正有书看就好,常常沉浸在书本的海洋里,任意遨游,别有天地。特别是历史,在倍感美妙的同时,让他渐渐了解中国文化是如何博大精深、泱泱不绝。1973年初中毕业进入社会后,母亲花了十几块钱给他买了一套《史记》,这被黄朴民视为自己真正坠入史海的开始。那时的他已开始明白,想要领悟中国文化的真谛,先秦是一切的源头。
因此,早在大学毕业写作毕业论文时,他就选择亚圣孟子作为自己的论文题材。后来在杭大完成硕士论文时,他再次选择孟子作为论文主题,但这次他明显高明多了。因为在这之前研究孟子文字实在太多,浩若烟海。黄朴民就选取了孟子学说价值及其在后世的地位与影响方面,考察孟子身后地位之浮沉。这篇名为《孟子政治思想研究》的论文后来在多家刊物发表,小有影响。
而比出色完成硕士学位更让黄朴民感到兴奋的是,通过这7年的勤学苦读,他已经清晰掌握了先秦儒学的总体面貌和学术格局,为他后来涉足两汉打下基础。
1985年,黄朴民考上山东大学的历史学博士,之所以选择该校,估计跟此地是孔圣故乡有关。巧的是,这里同样也是后来他“转行”后主要研究对象孙子的出生之地。
在这里,黄朴民将学术研究的方向明确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尤以先秦两汉为重。而深知先秦部分可供阐发的东西已经很少,他果断地转入对两汉思想史的探究。他选择了儒学历史上充满争议的一位风云人物——董仲舒,就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那位。在史学界,一个公认的定论是董氏所倡之儒学,掺杂了宗教神秘色彩,甚至简直就是“神学”。于是大家都看不起两汉的思想史,认为那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低谷,无甚太大价值。但随着文革的结束,人们思想的解放,这种观念开始受到质疑。黄朴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学术讯息,他想为董氏翻案,为两汉正名。
一切从大量阅读开始!把能找到的两汉思想文化典籍和文献都找来了,细细研读,深深思虑。他发现,其实两汉时期的思想文化不但不可轻视,而且还是中国古代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一环。尤其是政治思想方面,基本上确立了后来整个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概貌,卓有成效地解决了封建统治秩序在思想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为这一切做出伟大贡献的,正是“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号称“群儒首”的董仲舒。这篇博士论文《董仲舒与新儒学》出版后,广受赞誉。它是黄朴民的第一部专著,实际上也是他的成名作。
在进入军事科学院后,虽然主业已经换了,但私下里,黄朴民依然没有忘情古代思想史。这就是后来他为什么又接连写出《中华文明史.先秦卷》中“先秦政治与政治思想”章节与专著《何休评传》的原因所在。
中国文化是个圆圈
跟很多才气横溢的人一样,黄朴民也是个善于“折腾”的人。他的心里总有那么多梦想,那么多期待,永远希望人生出现新的格局。
2002年,黄朴民离开军营,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现历史学院)。2003年,他成为系副主任,第二年成为系主任,第三年成为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2006年至2007年访学韩国。2008年1月,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国内高校中最早成立的实体性的国学院。
从某种程度来说,后者更适合黄朴民的“胃口”,因为在历史学者这一身份之外,高大魁梧的黄朴民正如他的身躯,学识广博,兴趣广泛,汲取的素养全面和丰富。这种宽泛的文化追求还在他小时侯就已经表现出来。譬如,中小学时虽然看了大量历史著作,但其实文学书也没少看,《三国》、《水浒》等四大名著不说,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现代作家的作品也捧起就读。文革后期,“四人帮”大搞“批林批孔”,为了批儒,当时出版了很多法家著作,韩非子,李斯,荀子(其实应归儒家),王充、柳宗元、刘禹锡、王安石等等。很多人其实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圣手,所以通读这些著作,受到的滋养和熏染显然是多重的。穷人家的出身黄朴民虽然经济上拮据,但精神上富有着呢。
这种富有,其实也是精神的自由。这是黄朴民非常注重,也是非常享受的。看他的博客,签名档里写着“不弃的是自由”,个性介绍写的是“快乐地阅读,自由地写作”。
黄朴民显然不是死读书的那种,该玩的时候就玩。看新闻、看篮球、看各种娱乐八卦,还特别喜欢听音乐,古典的流行的,并且还听出了道道。
譬如他说中国的文化就是一个圆圈,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分了合,合了分,在否定之否定中前进。这正如梁朝伟和刘德华在《无间道》里唱的,“去不到终点回到原点,享受那走不完的路。”他说古人讲“有舍才有得”,有首歌叫《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光听歌名就很好诠释了这一生命的智慧。他说孙子讲战略选择,有首歌叫《当爱情经过的时候》,里面唱“到下一个路口,是向左还是右,有谁来为我参谋”,这其实就是一种战略选择,只不过是男女感情上的。
黄朴民还是个影视发烧友,并且多次参与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的历史战争题材影视大片的审片。如曾经热播荧屏的大型历史剧《汉武大帝》、《昭君出塞》、《贞观长歌》等,还有最近热映的三国史诗巨片《赤壁》,吴宇森就邀请黄朴民做了汉代史顾问。
对于颇有争议的《百家讲坛》,黄朴民表示学者上电视不能哗众取宠,而且不能光讲权谋,讲历史首先要有依据,其次才可以考虑用词的通俗生动。至于出现把“小人”解释成“小孩子”这样的情况,那就太可笑了。
对于近几年再次兴起的国学热,黄朴民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一方面体现了民族的自觉,对文化对祖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越来越深。但另一方面不能为了恢复传统而恢复传统,要用当代意识、世界眼光,再加上扎实的史学基础,科学的治学态度,开放的交流心态,这样才能把传统文化传承好,将历史激活。这也就是黄朴民作为一名清醒的学者所极力倡导的“历史之第三种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