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 >> 组织机构 >> 正文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
来源: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 (2011年5月25日15:50) 作者:小慧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坐落于云贵高原明珠花溪河畔,为贵州省儒学会会长张新民发起并创办,20021218日正式成立,是贵州大学的一个独立学术机构和传播文化精神的场所。书院成立的宗旨是为了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坚持以中国文化为根本的前提下,推动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并致力于优秀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从而推动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在现当代世界的发展。

成立时间

  2002年12月18日

  书院宗旨

  为了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坚持以中国文化为根本的前提下,推动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并致力于优秀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从而推动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在现当代世界的发展。

  根本目的

  传播中国的历史文化精神及其所蕴涵的文化意象和生命智慧,而成为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人格品质、生命境界和展现人性光辉、塑造大学人文精神的家园,并为贵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投资资金

  以贵州省“省长基金”100万为启动资金,配套投资建设共计600万余元。

  占地面积

  2600多平方米,拥有研究所、中心、基地10个,大小讲堂3个。

  主要组成人员

  张新民(院长)、周光琴(副院长)、龚晓康(副院长)、王凤梅(办公室主任)、张晓(科研人员)、王庆(科研人员)、龚妮丽(科研人员)等。

 

主要藏品

    书院有影印、线装图书数万册,包括《乾隆大藏经》、《西南文献丛书》、《民国丛书》、《永乐大典》、《诸子集成》、《黔僧语录》、《黔灵丛书》、《二十五史》、《中央研究院系列丛书》等,其中有部分来自于创建时所获的捐赠图书。其中国家图书馆捐赠了大量书籍,《乾隆大藏经》来自贵阳市弘福寺原方丈慧海法师赠送。此外,书院还获得台湾贵州同乡会、台湾新文教协进会转赠陈立夫先生在九十九岁时所书字画一幅和《礼运·大同篇》石刻一幅;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捐赠孔子铜像一座;台湾李臻先生和杨周焯先生分别捐赠台湾版本书籍两万余册;贵阳文物管理局赠送阳明石刻三件;孔子正传嫡系子孙-孔德成先生题字“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一幅;国家图书馆任继愈先生题字“中国文化书院”一幅;南怀谨先生题字赠书一套;此外,还有海内外朋友赠送的一大批字画等。

中国文化书院有清凉之人文美景,有幽静之自然环境,有古典之园林建筑,有浓厚之文化氛围,是全校师生学习工作之静谧家园。全院以古典园林建筑风格为主导,辅以现代性建筑元素,依山伴水,院墙蜿蜒,曲径通幽,亭阁棋布。书院是贵州省人文社科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会场举办地以及贵州省首批五大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之一[1]

 

书院人文环境

院门前建筑

  书院大门东侧为锦屏县人民政府赠送之碑刻,镌刻有“贵山书院”四个大字。贵山书院创立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是清代贵州三大书院之翘首,既上承明代正德年间创建的阳明书院,也是贵州大学成立的前身。贵山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明清两代,贵州人才辈出,形成了“七千举人,八百进士”的文化繁荣局面,其中相当一部分即贵山书院培养的人才。

  书院正门石牌横梁前题有“中国文化书院”六个大字,乃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亲笔所书。

大门内墙两侧

  大门后墙西侧为《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学规》,凡十条,传达了办学与科研理念。主要强调学问与人生的统一,知识与人格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明德至善”与“博学笃行”的统一。

  大门后墙东侧,为《礼运·大同篇》石刻,乃台湾中华新文教协进会、台湾贵州同乡会赠送。《礼运·大同篇》强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表达了通过分阶段、有步骤的渐进发展,实现人类最高理境的进步与和谐,实现诗意栖居的终极理想。台湾朋友赠送《礼运·大同篇》,也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渴望和平统一的共同愿望。

  大门内东墙有孔德成先生题写的“中国文化书院”竖额一幅,旁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条规》十条。孔德成先生为孔子七十七代嫡传后人,乃台湾考试院院长,长期致力于文化和平工作,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条规》强调“书院为教育人材之地,理应砥砺奋发,敦崇学业,端方不苟,整齐清肃”,并提倡“净化人心,端正世风,去浮从雅,变奢为俭”。

勉学堂

  勉学堂为书院进德修业、传道解惑的庄严讲堂,学校各种重大学术活动,书院常年举办四季会讲,国际友人专题演说。

  大门前挂有多幅对联:

  其一:地美花溪,秀出龟蛇麟凤;文兴学府,广传礼乐诗书。

  其二:校园花树盛开,桃李争荣争放;金竹杏坛新建,师生同德同心。

  大厅内又有多幅长联:

  其一:

  忆圣人言立,五经远播,汉开务本,唐创儒溪,宋建鸾塘,明置龙岗,清设贵山,自古黔州尊德性;

  欣华夏文昌,一像高瞻,学正纪风,教兴礼义,业精科技,法依民主,众行博爱,祗今书院重英材。

  其二:

  念东汉讲堂务本,授儒家经典,历唐宋明清,洪范继承,圣言昭著,宣孝悌,尽忠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引西方学理维新,运格致精神,用声光化电,思潮迭起,国力富强,重和谐,求创造,与古今同体,与世界同怀。

  孔子圣绩图(勉学堂南面北墙):圣绩图为明代著名学者仇十洲所画,文征明题辞,画工精细,意境高远。

游艺轩-琴轩

  游艺轩坐落在书院西侧,中有一桂花,亭亭玉立,秋季香气弥漫,故又称桂花亭。

  中国文化强调“朝闻道夕死可矣”,有庄严神圣思考人生重大问题的一面,也有轻松活泼逍遥自在的一面,故志道据德之外,也要依仁游艺,即以艺术的方式开显人的性情世界,充分全面地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从孔子以来,中国文化就强调陶冶人的性情,澡雪人的精神,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一派活泼生机,才能达至生命的最高境界。中国文化认为人的性情必须有合理的渠道感兴抒发,历来皆重视艺术陶冶的方法。琴棋书画既是文人雅士表达艺术境界的重要方式,又是士大夫群体人格精神自我定位的象征。琴棋书画四者,琴冠前居首,最能表达内在生命的追求,也是传统雅聚酬唱的凝聚符号。故特设一琴轩以表彰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

励道楼

  励道楼内有十个研究机构,二十余位研究员。励道者,即努力追求学术真理之意。表明书院全体同仁皆以学术为职志,追求高深之学问,探究宇宙之真际,了解生命之真谛,同时也维护学术之尊严,遵守学术之规范。

  励道楼南侧门挂有一楹联:养乾坤正气,育天下英才。

  东面正门亦有一联:圣人褒贬挟霜锋,行昭大宇;黔地师生尊泰岳,仰止高山。

  励道楼东墙镌刻有多幅王阳明手迹及画像,其中“洗心”两字最能表达阳明心学的精神特征。

合一亭

  

  

合一亭

合一亭有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手书楹联:“壮思风飞冲情云上;和光春霭爽气秋高。”内有贵山书院沿革碑记,两侧有明清贵州进士题名录。合一亭取意,主要指“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身心合一”、“道气合一”,在合一中见道境,在合一中悟真理,既体现了本体,又展示了起用,故又可以称为“体用合一”,表达了校训“明德至善”与“博学笃行”合一的办学精神。

涵远读书楼

  涵远读书楼意谓登高涵远,开拓胸襟,扩充志向,放眼天下,关怀人类。读书治学,必达此境界方为上乘。

  书楼西侧入口处有一楹联:溪流智水消心火;山送仁风扫世尘。

  书楼藏有大量中国古典文献书籍,较重要者有《四库全书》、《永乐大典》、《万有文库》、《乾隆大藏经》、《大正藏》、《嘉兴藏》、《方略全书》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集刊一套。书楼集藏书、阅读、研究三者为一体,可供全校师生阅读研究,为文人雅士书画笔会之所,藏有珍贵书画作品200余帧。

鹿鸣楼

  鹿鸣楼为海内外专家学者下榻之处,既可住宿,又可办公,用典出自《诗经·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表示远方客人到来,鹿亦伴随瑟笙长鸣欢迎之意。

传习室

  传习室典出《论语》“传不时习乎”。王阳明讲学语录亦题作《传习录》。表示传道授业,既要关心知识传承,更要重视社会实践,尤其是生命成长的学问,人文素质的培养,更有必要身体力行,认真做人做事,从一点一滴开始,方能成就伟大的人生事业。传习室主要供全校师生讲学、讨论、交流、自修之用。

仁文厅

  仁文厅取意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厅内悬挂多幅字画,其中有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书法真迹一幅,内容为:“中华文化何以将会广受世人之崇敬,以其能为全人类奠定和平之永基也!”陈先生99岁高龄时亲笔书写了有关中国文化内容的三幅墨宝,一幅赠送北京,一幅留在台湾,一幅送给书院存放。洵为珍贵。

崇德室

  崇德室是书院办公室。门外挂有一联:崇山峻岭黔龙脊;德范箴规座右铭。

  室内珍藏日本著名学者冈田武彦博士“崇物”书法作品一帧。此外,还挂有孔德成先生题赠楹联一幅:“崇易尚儒自由颂,有教无类民主风”。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