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美国 >> 儒界名流 >> 正文
独家专访美国“孔子”GalalWalker(吴伟克):勿到中国去指手划脚
来源:湘声报 (2011年7月27日9:13) 作者:记者 左心琳 特约记者 李敏儒

 

201-7-23-3版2.jpg


  
  吴伟克(GalalWalker),现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俄亥俄州立大学中文旗舰工程主任、全美东亚语文资源中心主任、美国中西部美中协会会长。为表彰他对推广汉语的巨大贡献,2003年,中国教育部授予他“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成为全英语世界获此殊荣第一人。
  
  汉语桥走来一位“洋孔子”
  
  正值盛夏初伏时节,从世界五大洲汇集而来的各国大学生,仿佛给湖南省会长沙携来阵阵清爽。7月16日,第十届汉语桥开幕式庆典晚会,向这座千年古城奉献了一台展现中外文化精髓的精彩节目。
  在这台有中央、省部领导出席的盛大晚会上,湖南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张丹丹、汪涵回顾汉语桥十年历程时,特意把一位风度翩翩的外国教授请上台,因为他创造了一个传奇:在从事汉语教学研究的30年中,平均每4天,他就让一个美国孩子开口说汉语;他的学生多次参赛汉语桥,取得的成绩都非常棒,其中有三届夺得冠军。他,就是建立了全美第一个中文教学博士点的俄亥俄州立大学吴伟克教授。
  当汪涵得知,吴教授已培养出2700名学中文的美国大学生时,不禁赞叹:啊,孔夫子才弟子三千,再培养出300名学生,您就追上中国的孔夫子啦!吴教授用流利的汉语谦虚地回答:“我怎么能够和孔子相比呢?”
  吴伟克倾注心血传播中国文化,培养出大批从事中美经济文化交流的人才,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意和感谢,湖南电视台特意采访到他走上不同事业岗位的学生,在晚会现场播出了他们从世界各地给老师的祝福录像。出乎吴伟克意料的是,有6位学生赶到现场,向老师献上一份带有浓厚中国道德意蕴的礼物——写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8个大字的书法横幅。这些被吴伟克用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美国青年,竟也充满着浓浓的中国人情味。看到这一幕,晚会现场登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学中文不是为传教,而是为交流
  
  熟悉中国文化的吴伟克,特意把俄亥俄州立大学汉语旗舰工程中国中心学习基地建立在山东青岛,每年组织学生到曲阜参观,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特别推崇,而且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条幅挂在办公室里,作为他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带出的美国中文硕士和博士已近60名,离孔子“贤人七十二”也不远了。
  为了把中文教育引入俄亥俄州所有的学校,吴伟克付出了更大的努力。2005年至2006学年间,该州只有8所学校开设了中文课。在他的不断推动和参与下,2010至2011学年间,该州已有127所公立学校或地区开设中文课,学生人数从700猛增到7000,增长了10倍。
  吴伟克告诉记者,当今世界上有一种经济全球化趋势。但全球化不意味着要使不同的文化归于一统,使不同的文化失去其固有的特征,或削弱每个人对自己文化的忠诚和热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做的是,开阔我们的胸襟,认真向其他文化学习,和不同文化的人民平等对话,共创一个和谐容忍的世界。这是我希望的未来。
  吴伟克要求自己的学生,学习中文不是为了方便把自己的东西强加于人,当文化传教士,而是为了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设身处地地理解中国人,通过交流达到共赢。因此,在中文教学中,吴伟克创造了正在全美逐步推广的体演教学法。在学中文的初级班上,主要学习特定文化情景下的对话,怎样用中文和中国人交流。课堂分作两类,一类是解释课,用英语解释语法与文化等问题;一类是演练课,全用中文,学生先在课外做好准备,然后在课堂上模仿中国生活的现实场景展开教学活动。学生不能打开书本,一定要背熟场景对话,包括理解并模仿行为动作。教师对学生的演练每天进行评分。
  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努力让美国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不仅要“知”——理解语法及内容,而且要“行”——能迅速领会汉文化语境下每句对话的内在含义。
  吴伟克在研究生班上还特意设置了学习中国古代经典怎样在今日运用的内容。在讲解《论语》和《老子》的课上,老师在解说“道可道,非常道”时告诉学生,中国人早就意识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言没办法完全表达内心的意思,但又不能不用语言交流,所以中国人的语言就充满了隐喻和内含,读者要学会“得意”而“忘言”。对于西方学生来说,最难的就是训练他们去“得意”,透过字面的意思,读出中国文化赋予语词的那个“言外之意”。而吴伟克创造的体演文化教学法,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使得他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运用中文与中国人打交道可谓如鱼得水。
  
  泛舟湘江接受采访
  
  文化在推进中美两国关系中发挥的良好作用,已越来越多地得到美国有识之士的重视。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7月16日中午,吴伟克和本报记者泛舟湘江,遥忆千古以来在这条江上留下灿烂词赋诗篇和雄文的屈原、贾谊、杜甫、朱熹、张栻、毛泽东……感受着这条浩荡江水流淌的湖湘文化底蕴,并与记者展开了深入对话
  湘声报:您是英语世界中第一个荣获“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的人。30年前您为什么会选择中文这个专业?
  吴:我大学本科是在德克萨斯大学念的,专业是经济和语言学。我的家庭背景对我选择经济学也有关系。我祖父对阶级斗争理论、工人阶级权益等问题很感兴趣。在他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关注社会经济问题,所以学经济也很自然。但当我念研究院时,我不想学经济学了,也不想念语言学,而想读文学。出于对社会的关心,我想学中国文学,主要是想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湘声报:您学中文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吴:从年轻时起,我就喜欢阅读。12岁到14岁时,我几乎读遍了我能找到的林语堂的所有著作,比如说,《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快乐的天才:苏东坡》等。林语堂的作品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不曾接触过的世界,深刻而丰富。我从来没有想到林语堂的作品对我一辈子有这么大的影响。它使我认识到中国对于世界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瑰宝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湘声报:家庭环境可能对您的选择也有一定影响吧,比如您提到您的祖父……
  吴:对。我祖父是位很有趣的人。他出生于苏格兰,年轻时是个水手,大概在上世纪20年代来到美国。他27岁时还是个文盲,他决定学习,自己扫盲,因为他觉得要在美国生活,非要有文化不可。后来,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了一个出版商。
  我的祖父在政治上属于激进派。他是当时一个左翼社会主义组织“世界产业工人协会”的活跃分子。在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的50年代,每个人都害怕被戴上“共党”的帽子,而我祖父在登记时,却填上“共产党员”。我知道他不是“共党分子”。但他就是要表示他不怕镇压,敢于表达不同的意见。后来有人告诉我,在科罗拉多州,全州就只有我祖父一人填了“共产党员”。
  湘声报:你祖父独立思考,敢于走自己的路,对您有所影响,是吗?
  吴:对。我觉得祖父对我影响非常大。
  湘声报:我知道您在中文语言教学法领域里颇有建树,请您简单地介绍一下。
  吴:作为一个教语言的老师和主持语言教学项目的负责人,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就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学了中文以后做什么。美国学生学中文出于不同的目的。有的是出于“传教”的需要,传播自己的宗教或文化。比如说,宗教传教士,他们只需要用当地的语言去翻译他们的理念。有些人学语言是为了当外交官,试图用当地的语言来表达他们政府的立场与观点,这也近似于传教士。我想培养的不是以上几类学生。
  我想培养的高级中文程度的学生是这一类人:他们渴望到中国去,从事工商业,从事经济贸易,从事文化教育交流等活动。他们渴望了解中国。
  我的理想是,培养能够理解中国的学生,特别是在和中国人意见观点不同的时候,即使不同意他们的想法,我们也应该设法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这么想,尽量了解他们的文化根源、文化视角和世界观。我不希望我的学生到中国去指手划脚。就语言文化教学而言,培养出那样的学生,是最糟糕的一种结果。
  湘声报:中国教育界正在进行改革,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
  吴:我们已经做的和正在做的,就是素质教育。
  这是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就速度、深度和广度来说,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无与伦比的。一个美国学生要了解这一点,就必须到中国去亲身体验。向普通的中国人民学习,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状。要理解中美两种文化的不同,美国学生必须要接受训练。许多情形,对懂中国文化的人是明摆着的事,但对于只懂美国文化的人来说,就理解不到其中的意义。
  湘声报:能否举个例?
  吴:比如说,中国人作东,请美国人作客。尽管两个民族都好客,都对客人很友好,但对主人和客人的期待很不一样。中国人讲究“客随主便”。而在美国,情形恰好相反,主人应提供客人许多选择,让客人作决定。这可以说是“主随客便”。所以当中国人请美国人作客时,美国人按照自己的文化观看问题,觉得主人为他们做选择和决定,剥夺了客人选择的自由。而从中国主人的角度看,我做得那么辛苦,还得不到好评,抱怨美国客人不好伺候,要求太多。
  当老师的应该训练美国学生理解这种文化现象,适应中国文化。这看起来很容易,但我的美国学生做起来觉得很不容易,特别是要求他们改变立场,发自内心欣赏中国主人的行为方式。
  湘声报:刚才您提到老师培训,您有没有打算和中国有关方面合作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呢?
  吴:当然有这样的计划。我们正在考虑和中国有关高校和机构共建高级语言文化学院,培训研究生和教师,看看我们的“体演文化”教学法能不能对中国老师有所帮助。同时也正在和中国有关方面洽谈,看能不能介绍中国老师来美国培训美国的中文教师。总之,文化教育交流对中美双方都有益,合作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中国和美国代表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两种力量。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西方要向中国学习。最重要的是,双方都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尽量避免冲突。我深深知道如果中美两国发生冲突,那对全世界、全人类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我一直都很钦佩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我希望更多的美国人和我有同样的认识。我希望中国人,(也许我一个美国人提出这点不合适)也要更多地认识到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的伟大。据我所知,现在似乎有些人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屑一顾。
  湘声报:您对在湖南办汉语桥有什么感受呢?
  吴:汉语桥是友谊之桥,合作之桥。它对于肯定国外中文学生和教中文的老师的工作成绩,对于促进东西方文化的沟通和理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湖南省政府和湖南卫视在这方面的努力,举世瞩目,我很荣幸地被邀请参加第十届汉语桥开幕式,我衷心希望汉语桥越办越好。
  湘声报:您对中文教育在美国的前景有什么展望呢?
  吴:中文教育在美国正在迅速发展,迟早会成为美国外语教育中一门主要科目,会有更多的中小学开设中文课。我们就是要让这个过程加快,做得更好,培养出更多的搭建中美之间友好合作之桥的下一代。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