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河北 >> 儒门动态 >> 正文
宋志原:我想打造“国学村”带村民致——文化兴村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1年7月2日9:58) 作者:小慧辑

 

 

河北省唐山市陈唐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宋志原

  年龄:40多岁任村支书时长:3年简介:20多岁开始创办企业,把儒家思想当成企业文化的基础。

  陈唐庄村:现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以土地的形式入股合作社,每年享受每亩2000元的固定收益,并参与年终的利润分成。

  起初我很不愿意担任村支书,我母亲哭着拦着我,因为我父亲是个老支书,家里的事不干,天天操心村里的事,还没少挨骂。而我在这里土生土长,也深知村里的工作困难重重。

  那段时间,镇里的领导反复做工作,村民也希望我来稳住村里的局面,他们认为至少我不会给村里添乱。我经过走访,发现村民的生活实在太艰苦,弯着腰干活,一干就是半天,还只能省吃俭用,冬天屋里的水都结成了冰。当时我就想,这片土地上有这么一群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是老天在眷顾,如果自己有能力却不干事情,那是愧对苍天。

  20多岁时,我开始经营企业。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了儒家文化,并通过不断学习、进修、研究,发现这才是我梦寐以求的企业精神文化。

  上任伊始,我就打算将企业的成功之道移植到村里,并制定了文化兴村,产业富民的路线图。想先通过文化改变意识,通过发展产业富裕村民,将我们村打造成文化旅游度假村。具体说来就是将儒家的价值理念带到村里,组织村民学习《弟子规》、《孝经》等经典,学习古代礼貌、礼仪,打造成国学村,从而吸引游客参观,再通过修建教室、美化环境,吸引国学老师和学生来这里学习,人流带来物流,并最终给村民带来收入。

  为了实现国学村的目标,我自己垫资近400万元,兴建广场,树起孝子碑、状元碑、功德碑,鼓励学子考学立志,号召村民多做善事;在村里的墙上画上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宣传画,让村民沐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邀请老师为村民讲解伦理道德。

  然而,村民并不理解也不配合,认为我是要以村里为跳板去当官,为此我还特意向村民开会解释,我都40多岁的人了,捞个局长也没劲了,我有自己的事业。

  静下心来,我开始调整策略,决定先搞产业,再搞文化。2010年,通过流转土地200亩,新建了33个日光温室棚舍,种植西红柿和香瓜等农作物,并成立了农民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集中销售,村民以土地的形式入股,每年享受每亩2000元的固定收益,并参与年终的利润分成。

  国学村的梦想我依然没有放弃,这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富百年的路。

  镜头之外

  宋志原有着浓厚的国学情怀,每句话都引经据典,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以儒家文化管理企业,资产过亿,员工过千,是行业的翘楚。

  当这名成功的企业家来到乡村,他那套成功之道卡壳了。以前在他的企业,可以强制要求员工背诵经典;而在村里,村民置之不理。

  不与村民较劲。宋志原说,他累计为村里垫资近400万元,修桥修路,美化环境,发展蔬菜大棚。同时,他为村里锁定国学村的目标,他认为这是发展的唯一道路,投资少、见效快、富百年。虽然屡次遭遇挫折,但他依然坚持不懈。

  如今的陈唐庄村,村民以土地入股,每年享受每亩2000元的固定收益,并参与年终的利润分成。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