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的祭文都出自知名人士或著名学者,他们撰写的祭文水平很高,在他们之后撰写祭文,不免诚惶诚恐。”祭孔大典祭文作者—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谦虚地说。今年4月他接到了撰写祭文的通知,直到6月份,初稿才完成。
“祭文应该怎么写,我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思考。”杨朝明告诉记者,他认真阅读研究了金庸、范曾等人撰写的祭文,觉得应当利用祭孔大典这个平台还原儒家学说,力求更全面地展现孔子思想。
“先后进行过七八次修改,但总体来说还是挺顺利的。”杨朝明告诉记者。
在最后定稿的祭文中,杨朝明标注出来的典故就有16处。“用的典故比较多,在写作过程中努力体现典雅大气的特色,但用的典故多了就不容易懂。”杨朝明说。
作为孔子研究院的院长撰写祭文,这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中国研究孔子文化的水平。“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代表人物,能够撰写祭文,表达个人对孔子思想学说的理解,对我来说是十分荣幸的事情。”杨朝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