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三卷本《儒生文丛》在京出版,这部由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蒋庆、陈明、康晓光、余樟法、秋风任学术委员,儒家学者任重和刘明主编的文丛,汇集了当代众多儒家学者论文以及中国大陆儒家近年来的思想探索及社会活动成果,出版后引起了很多关注。
这套文丛分为《儒家回归》、《儒教重建》、《儒学复兴》三册,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儒家思想重新复兴的道路。为此,本报采访了《文丛》的学术顾问、新儒家代表人物、首都师范大学儒教中心主任陈明,他说,“儒学的复兴已经跌跌撞撞地走过了30年,近10年儒学复兴之路无疑有其自己的特点,那就是不再只是停留在书斋里以纯粹学术研究的方式进行,而是表现出一种实践性、现实性,作为一种思想、一种价值、一种社会力量在对现实问题的参与中、与其他各种文化价值和思想立场的互动对话中表达自己、砥砺自己、丰富和发展自己。”
新儒家的新
北京晨报:今天的儒家学者,常常被称为“新儒家”,在这部文丛中也适用了这一概念,为什么会有“新儒家”这么一个名称呢?它和传统的儒家有什么不同?
陈明:广义地讲新儒家一词主要指近代以来认同儒家文化价值从事儒家思想论证阐发的人。熊十力、梁漱溟、钱穆、冯友兰、贺麟以及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等等都被划归这一范畴。狭义的新儒家则指这一群体中由熊十力及其弟子组成的学派。他们以哲学为论证表述儒家思想的话语方式,以宋明儒心性之学作为儒家主干,致力其与现代学术和价值的衔接沟通从而论证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北京晨报:那么,新儒家的“新”是否在于具备了现代性?
陈明:所谓的新首先应该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因为1840年开始就被划归近现代了。与此相应,相对传统儒家这些新儒家们是在一个进入了世界史进程在中西互动的语境中工作,所以在问题意识、观念意识和话语形式上都与古代儒家有所不同,譬如都有现代学术意识,都把民主、科学以及其他一些具有现代性色彩的社会问题作为自己思考的对象和范围。
儒学重建正在路上
北京晨报:为什么要做《儒生文丛》这样一部文丛呢?
陈明:我不是文丛主编,只能从学术顾问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从上个世纪80年代重新评价孔子开始,儒学的复兴已经跌跌撞撞地走过了30年。而近10年来,儒学的复兴之路无疑也有它自己的特点,那就是不再只是停留在书斋里以纯粹学术研究的方式进行,而是表现出一种实践性、现实性,作为一种思想、一种价值、一种社会力量在对现实问题的参与中、与其他各种文化价值和思想立场的互动对话中表达自己、砥砺自己、丰富和发展自己。这既是其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其有效存在的主要标志,因为儒家对自己的期许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虽然还只能说是在路上,但是把那些多少有些仓促的文字多少有些匆忙的身影记录下来,不仅可以帮助儒门整理自己的思考,也可以为我们这个转型期的国度留下一段思想的记忆。费孝通说我们的时代跟战国有点相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迟早的事。我希望各种思想流派都能有这样的历史意识。
北京晨报:您觉得这部丛书的价值何在?又有什么特点?
陈明:文化价值需要通过人的思想行为来做见证,只有经典没有人,那只是一种博物馆式的存在。编这么一套书,促进儒生群体的复活重生不仅对儒门自身有积极意义,对于我们整个思想界的生态平衡健康发展也大有好处。上个世纪80年代艾恺的书说梁漱溟是最后的儒家,这让我们大陆人知道儒家还可以用来称赞一个人。近10年来,基于儒家立场的文章渐渐多起来,但儒生的自觉还需要有人出来捅破窗户纸,使这样一群人由自为走向自觉,由朴素的基于情感的认同走向深入的理性思考——明确自己究竟处在什么一个位置处在怎样一种状态对于儒生群体的发育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我认为文丛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全面、客观,分类清晰。如果再有个学术研究的存目,把学术界的思想贡献做一个记录就更好了。一切都还只是初级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