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代儒学 >> 《当代儒学》 >> 正文
何中华教授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建构
来源:中国当代儒学网 (2013年8月26日9:7) 作者:杨柳辑
   “中国传统文化从总体上说是自然主义的,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主张顺天应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道顺应天道构成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原理”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导师、何中华教授如是说。6月7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中心组(扩大)举行第24次专题学习,邀请何中华教授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建构。校党政领导于志刚、吴德星、李耀臻、于宜法、刘贵聚、李巍然、李华军、王剑敏,校长助理、党委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陈锐,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卢光志等参加学习。

       广义的文化,是“人化”,带有人的烙印

    何中华教授开宗明义指出他理解的文化,是一种“人化”,带有人的烙印。文化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与地球的结构极为相似,地球外层的地壳相对于物质文化,地幔相当于制度文化,而地球的内核则是精神文化。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里的软实力实际指的就是精神文化。软实力并不“软”,相反的充满了力量。随后,何中华教授提出了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何没有在中国发生?”,并进行了解释。他说,科学在中国没有适合的文化土壤,科学的前提是文化的问题。

       何中华教授说,“建设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目标加以确认,意味着文化问题被放在了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高度予以定位和重视。他对文化大国和文化强国两个概念进行区分。他认为,文化强国是质的概念,而文化大国则是量的概念。具有古老的历史,文化成分复杂多样,人口众多的国家可以称得上为文化大国,但不一定是文化强国。中国要想发展成为文化强国,则是提高国民的文明程度,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使汉语跻身于世界主流语言的行列。

       “当今中国的文化问题为何如此突出?”何中华教授分析到,从世界大气候方面来讲,人类历史演化的节奏决定了文化的重要性,二十一世纪人类的战争主要是文化的冲突。再看国内的小气候,自晚清以来的现代化运动,先后经历了经济变革、政治变革、文化变革。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问题被再次提上日程。我们的改革在一定意义上重演了中国历史上的这三次浪潮,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依次展开。因此,今天的发展问题都格外地凸显了文化的空前的重要性。

       每张中国人的脸都是和平的,中国文化追求的是赤子之心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天人合一”、“阴阳互补”的特点。“天人合一”从实体意义上理解是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在境界意义上是把“天”“人”理解为自然而然、顺应事物的本性与他然、人为的违背自然性。何中华教授说,要克制人为的行为,尊重事物的自然本性。中国讲究的是顺应自然,自我征服,例如天热时努力使自己做到“心静自然凉”,而西方则是征服自然,发明风扇、空调来对抗炎热。何中华教授总结到,中国文化追求的是赤子之心,不带有征服和占有欲,每个中国人的脸都是一张张和平的面孔。

       阴阳互补的太极图式,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其真善美追求的最基本的模式。何中华教授以《周易》为例,所谓“易以道阴阳”。《周易》具有认知功能,价值功能和审美功能。阴阳关系及其普遍模式为人的价值选择和伦理定位提供了根本的坐标系。阴阳互补的太极模式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范式,体现在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创造及其作品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性本善、德性优先的特点。中国文化传统的人性论从主流看是性善论的,中国传统德性论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他提到,人是选择的动物,拒绝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何中华教授将选择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我只做我想做的事”、“我只做我能做的事”和“我只做我应做的事”。中国人做选择的第一考虑是应不应该做,是道德的考量,是一种道德论的选择。

       此外,何中华教授还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内圣外王”、“德治仁政”;中庸之道、过犹不及;言近旨远、含蓄委婉等特点。他说,中国人对于事物的“度”持敬畏和守望的态度。中国人对自己欲望的看待,认为是过犹不及的,既不是纵欲主义,也不是禁欲主义,而是限欲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背景下具有启示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尺度意义在于为社会构建终极理想和建构自我的人格。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启示意义有利于启示当代人类内在的约束和限制人的自我中心化的扩张,使人对自我的把握真正成熟和健全起来;有可能启示当代人类限制并约束自己对自然界的占有姿态。

       在人与自我的关系维度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助于强化文化意识上的自我认同和德性人格上的自我实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上,“顺天体道”的文化取向有利于改善当代人类的生存处境;在人与人的关系维度上,“仁者无敌”对于“争于气力”时代具有昭示意义。

       何中华教授举例说到目前有四个指标在上升,分别是犯罪率、离婚率、自杀率和精神病患者发病率。而这些需要通过道德重建来改善,“仁者无敌”,德性就是力量。

       大学文化建构需要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何中华教授分析了对于大学而言,为什么文化问题特别重要。因为大学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高度和厚度;大学扮演着文化传承者的角色;大学担当着文化创造者的使命。面对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何中华教授给支了两招。

       对于大学人的个体层面,建构大学文化要确立健全的职业观,将教书育人作为志业,而非是职业和事业来做;要改进自身的素质,将为学和为人相统一并不断的提升人生境界。

       对于学校层面,建构大学文化则要营造全方位的文化氛围,使得大学中的硬件设施都有内涵,为学子提供全方位的文化熏陶;确立健全的“人才观”,而不是功能主义的人才观,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选拨人;加强硬约束,树立职业操守,将外在的他律内化为自律,还有一点是文化寻根,回归经典。经书典籍是不朽的财富,让古代的经典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进行滋养。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