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代儒学 >> 学术天地 >> 正文
《周礼》是全世界最好的宪法
来源:《儒家邮报》 (2014年3月4日16:44) 作者:峂清辑

 

较之西方的国族对抗的政治,中国传统政治着眼于全人类的长远利益。——梁启超 

第一部分、国家管理与公共事业

(一)基本政法制度

1、行政机构

1)六官所设:《天官?小宰》: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属六十,总共三百六十个职分,以举邦治,大事从其长,小事则专达(自专处置)。六官为:一曰天官,掌邦治,执治职,以平邦国,以均万民,以节财用;二曰地官,掌邦教,执教职,以安邦国,以甯万民,以怀宾客;三曰春官,掌邦礼,执礼职,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事鬼神;四曰夏官,掌邦政,执政职,以服邦国,以正万民,以聚百物;五曰秋官,掌邦刑,执刑职,以诘邦国,以纠万民,以除盗贼;六曰冬官,掌邦事,执事职,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

2)审核干部:《天官?大宰》:“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地官?州长》:“三年大比,则大考州里,以赞乡大夫兴废。”

3)基层组织:《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賙;五州为乡,使之相宾。”

2、法制运作

1)晓谕法典:《天官?小宰》:“正岁,帅治官之属而观治象之法,徇以木铎,曰:‘不用法者,国有常刑。’”

2)听讼断狱:《地官?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凡万民之不服教而有狱讼者,与有地治者听而断之;……。”

3)审案方法:《周礼?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愧),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五曰目听(观其眸子,不直则眊)。”

4)人民陪审:《秋官?小司寇》:“以三刺断庶民狱讼之中: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听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参“司刺”)

5)酌情用法:《秋官?大司寇》:“……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其不仅能用于外。还可施于内。施于内,即:“新朝用轻典,承平用中典,国乱用重典。”

6)议辟之制:“(不用恒法,从轻议罪) 以八辟丽邦法,附刑罚:一曰议亲之辟,二曰议故之辟(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三曰议贤之辟,四曰议能之辟(赦小罪存大能),五曰议功之辟,六曰议贵之辟,七曰议勤之辟,八曰议宾之辟。”

(二)疆域及其藩盟

1、华夏内域

1)诸侯之制:《地官?大司徒》:“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参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2)九畿之分:《夏官?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

3)版图之变:《周礼注疏卷第三十三》:“先王之作土有三焉:若太平之时,土广万里,中国七千;中平之世,土广七千,中国五千;衰末之世,土广五千,中国三千。”(第878页)

2、中国外藩

1)九服之划:《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周礼注疏卷第三十三》:“言‘蛮者’,近夷狄,蛮之言縻,以政教糜来之,自此以下皆夷狄。”(第877页)

2)狄夷之名:《夏官?职方氏》:“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P869)《尔雅》:“九夷、八蛮、六戎、五狄,谓之四海。”《周礼正义卷六十三》:“王化虽施,天命方永,四夷八蛮,攸尊王政,作职方氏。”(P693

3)新并之地:《秋官?大司寇》:“刑新国用轻典。”新辟之地,民不习教,有凡者,从轻处置。若轻典行不通,则不如弃之(西汉对诛崖郡。孙中山云:汉儒摈弃帝国主义)。“华夏取人之土,任德不任力。任力者,会复叛也;任德者,必无返也。”(以德感怀,不行霸道)。

(三)经济宏观调控

1、资源规划

《地官?大司徒》“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

2、人口统计

《秋官?小司寇》:“小司寇之职,……及大比,登民数,自生齿以上登于天府。”《秋官?司民》:“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生死。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司会、冢宰贰之。以赞王治。”

3、财用有节

1)审财慎征:《天官?司书》:“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以治民之财器械之数,以知田野夫家六畜之数,以知山林川泽之数,以逆群吏之征令。”《周礼注疏卷第七》:“以逆群吏之征令者,……恐官吏滥征敛百万民。”(第167页)

2)量入为出:《周礼注疏卷第三十五》:“国家所用财物,由民上而来,是以国用多少,要由民众寡。故民众则益,丰用之;民寡则损,俭用之。”(第919页)

4、劳动就业:

1)职业类别:《天官?大宰》:“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七曰嫔妇,化治丝枲;八曰臣妾,聚敛疏材;九曰间民,无常职,转移执事。”《周礼注疏卷第二》:“任犹倳也者,倳谓立也,使民之业得立。”(第33页)

2)产业分项:《地官?大司徒》:“大司徒主天下人民之数,故颁下民之职事,共十二条于天下邦国及畿内都鄙,以登成万民:一曰稼穑(三农九谷),二曰树艺(园圃草木),三曰作材(山泽之材),四曰阜蕃(牧养鸟兽),五曰饬材(百工技艺),六曰通财(商贾货贿),七曰化材(纺织丝麻),八曰敛材(收聚杂植),九曰生材(转移职事),十曰学艺(经艺深造),十有一曰世事(传授职能),十有二曰服事(任职公府)。”

3)防止懒惰:《地官?闾师》:“凡庶民,不畜者祭无牲,不耕者祭无盛,不树者无椁,不蚕者不帛,不绩者不衰。”

(四)保障人民生活

1、裕民之政

1)养民生物:《天官?小宰》:“……事职,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

2)以末富民:《天官?大宰》:“……曰薮,以富得民。”何谓“薮”?山泽之财也。本于农而养生,事于末而致富。

3)因地制宜:《地官?大司徒》“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

2、社会福利            

1)生活保障:《地官?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保息谓保障民生,使百姓安于生计。如孟子所云“有恒产,然后有恒心。”亦如今西方国家的“社会安全”。慈幼谓爱护儿童,如十四以下不从征。养老谓敬赡老人,如七十养于乡。振穷谓救济孤寡,如官施而衣食之。恤贫谓廪贷困者,如春施而秋还之。宽疾谓矜饶病残,如量其力而用之。安富谓不害富家,如赋役不专取。

2)救荒措施:《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贷种食),二曰薄征(轻租税),三曰缓刑(罪从宽),四曰弛力(息繇役),五曰舍禁(开山泽),六曰去几(免商税),七曰眚礼(减祭祀),八曰杀哀(省凶礼),九曰蕃乐(停音乐),十曰多昏(俭婚娶),十有一曰索鬼神(求天佑),十有二曰除盗贼(防暴乱)。《地官?大司徒》:“大荒、大札,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 《地官?司救》:“凡岁时有天患民病,则以节巡国中及郊野,而以王命施惠。” 《地官?乡师》:“以岁时巡国及野,而賙万民之艰厄,以王施惠。”《周礼注疏卷第十一》:“以岁之困厄之时,乡师巡于国及野外,賙给万民之艰厄者。……以王命施布恩惠于下民也。”《地官?遗人》:“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

(五)实行全民教育

1、以教导民

《天官?大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扰”者,训导之意也。

2、兴学善民

《天官?大宰》:“……曰师,以贤得民; ……曰儒,以道得民。”立教学之官,育之以德艺,民为学子,尊贤向道。《周礼注疏卷第二》:“‘师,以贤得民’者,谓诸侯以下,立教学之官为师氏,以有三德、三行,使学子归之,……民则学子 是也。……长养国子以道德,故云‘以道得民’,民亦谓学子也。”

2、教学内容

1)国教十二:《地官?大司徒》:“大司徒……施十有二教焉: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愉;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虣;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碌,则民兴功。”

2)乡教三物:《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多种公共事业

1、全民医疗

《天官?医师》:“医师掌医之政令,……凡邦之有疾者、疕痒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泛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

2、遍设公仓

《地官?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故;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

3、交通旅行

1)道路设施:《秋官?野庐氏》:“野卢氏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比国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树。”

2)行旅款待:《地官?遗人》“凡宾客、会同、师役,掌其道路之委积。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卢,卢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3)道途安全:《秋官?野卢氏》:“若有宾客,则令守涂地之人聚柝之,有相翔者则诛之。……禁野之横行径逾者。”

第二部分、公平合理与自由民主

(一)社会没有阶级

尽管存在着职业分工、地位高低和贫富差异,但是,社会上绝无血统与阶级之划分与成见,以阻碍人民上下左右之变位升降。

《秋官?大司徒》云:“……以贤制爵,则民慎德;……以庸制禄,则民兴功。”《夏官?司士》:“以德诏爵,以功诏禄,以能诏事。”受爵得禄,不以血统世袭,而靠勤功修德;如此,进取之事,在己不在人。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篇)

(二)制度公平合理

什么是合理的制度?是不是越自由越好?或者愈平均愈好?然而,自由与平均是一对矛盾,太自由就不平均,极自由则无平均;绝对自由就绝对不自由,绝对平均则绝对不平均。因此合理的制度当是:相对自由或相对平均,即自由中含平均,平均里有自由。以下先讲平均,再论自由:

1、财富均调

1)大均之礼:《春官?大宗伯》:“大均之礼,恤众也。”《周礼注疏卷第十八》:“此大均亦据邦国遍天下皆均之,故云大均。不患贫而患不均,不均则民患,故大均之礼,所以忧恤其众也。”(第467页)

2)平邦均民:《天官?大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天官?小宰》: “……治职,以平邦国,以均万民。”

3)均财之政:《地官?均人》: “均人,掌均地政,均地守,均人民、牛马、车辇之力政。”《周礼注疏卷第九》:“均人”者,主平土地之力政。(第228页)《地官?小司徒》:“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上地家七人……”

4)均市平价:《周礼注疏卷第九》: “质人,……主平定物价者。”(第231页)《天官?小宰》:“……听卖买以质剂。”《周礼注疏卷第三》:“有人争事者,则以质剂听之。”(第59页)《地官?司市》:“以贾民禁伪而除诈。”《周礼注疏卷第十四》:“司市之官,用贾民知物真伪者,使禁物之伪,而除去人之诈虚也。”(第368页)

5)节制资本:《周礼注疏卷第三十五》:“富人蓄积者,多时收敛之,乏时以国服之法出之,虽有腾跃,其嬴不得过。”(第941页)

2、经济自由

1)自由转职:《天官?大宰》:“……间民,无常职,转移执事。”另,《周礼注疏卷第十》:“《大宰》言任万民,随意所云,故有九。九曰间民,无常职,转移执事。”(第265266页)

2)雇用劳动 :《天官?大宰》:“……间民,无常职,转移执事。”《周礼注疏卷第二》:“间民,谓无事业者,转移为人执事,若今佣赁也。……为间民而好与人佣赁,非止一家,转移为人执事,以此为业者耳。”(第P3233页)佣者,受人雇用也。赁者,谓何?据《中华大字典》:“赁:庸也。……凡雇僦皆曰庸曰赁。【按: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辞海》:“赁:为人雇用。《南史?张敬儿传》:家贫,每休假,辄佣赁自给,尝为城东吴泰家担水。”另,“赁书:《南史?庚震传》:丧父母,居贫无以葬,赁书以营事,至手掌穿,然后葬事获济。”另,雇用劳动,见傅筑夫书。

3)保贫安富:《地官?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其中“安富”一条代表着自由经济。共产社会主义是以保护穷人为名,来剥夺富人;行绝对平均之制,困民而富官。而自由社会主义则是既要保贫,又要安富。保贫与安富之间,出现等差;有等差,则就有竞争,从而形成自由经济。荀子论等差,《荀子?王制篇》:“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书曰:‘维齐非齐。’”)

(三)政治充分民主

1、君主问题

1)导王以善:《地官?师氏》:“掌以媺诏王。”《周礼注疏卷第十四》:“师氏掌以前世美善之道,以诏告于王,庶王行其美德也。”(第348页)

2)谏王之恶:《地官?保氏》:“掌谏王恶。”《周礼注疏卷第十四》:“师氏掌三德、三行,以美道诏王;保氏以师氏之德行审喻王,王有恶则谏之。”(第352页)

2、以民为本

《天官?大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薮,以富得民”何谓“两系邦国之民”?治国者所以聚合下民也。《礼记?大学》云:“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何谓“得民”?治政之所施,广得人心之同然也。孟子曰:“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尽心下)又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离娄上)何谓“牧,以地得民”?治者均地,耕者有田,使民安居乐业也。何谓“长,以贵得民”?天爵人望,众所敬仰,而民所归附之也。何谓“师,以贤得民”?设教立学,敦品为先,导民于德善之境也。何谓“儒,以道得民”?蒙以养正,美风善俗,返民于淳朴之性也。何谓“宗,以族得民”?仁亲爱众,入孝出悌,让民情系谊合也。何谓“主,以利得民”?轻徭薄赋,博施济众,令民养生无忧也。何谓“吏,以治得民”?体仁长人,勤政有功,为民兴利除害也。何谓“友,以任得民”?守望相助,疾病相扶,任民交善亲睦也。何谓“薮,以富得民”?山泽生材,关梁通货,由民工商致富也。

3、民有民享

1)设政为民:周礼六官,开宗明义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此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建国家,设官职,以民为本;从而令国中之百姓,皆能安且乐,不失其所。一是施政制,行治道,以民为归,终在使天下之庶众,均能立且达,各得其中。“民极”?

2)民有之政:《天官?小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周礼注疏卷第二》:大宰以正月朔日,布王治之事于天下,至正岁,又书而悬于象魏,使万民共观治象,凡十日,所以重治法,新王事也。(第42页) 又《周礼注疏卷第三》:“…小宰亦助大宰,帅治官六十官之属及万民,而观治象之法,使知当年治政之法也。”(第63页) 《地官?大司徒》:“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令无节者不行于天下。”《地官?小司徒》:“凡国之大事,致民。”《地官?乡大夫》:“国有大故,则令民各守其闾,以待政令。”

3)民享之政:《天官?大宰》:“以富得民。”《天官?大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周礼注疏卷第二》:“冬官主事,作事者,所以生养万民,故云:‘生万民’”(第25页)另见《荀子?王制篇》。

4、示治于众

1)共观治象:《周礼注疏卷第二》:“大宰……布王治之事于天下,……使万民共观治象,所以重治法、新王事也。”(第42页)

2)皆知治法:《天官?小宰?疏》:“小宰亦助大宰,帅治官……及万民,而观治象之法,使知当年治政之法也。”

5、问政于民

1)民意上达:《天官?宰夫》:“宰夫之职,……叙群吏之治,以待宾客之令、诸臣之复、万民之逆。”“万民之逆”,指百姓之言上达于朝。《周礼注疏卷第三》:“自下而上曰逆。”(第65页)

2)大询于众:《地官?乡大夫》:“退而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大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于朝。”

3)大事致民:《秋官?小司寇》:“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周礼注疏卷第三十五》:“ 国危,谓有兵寇之难。国迁,谓徙都改邑也。立君,谓 无冢适选于庶也。……致万民,聚万民也。询,谋也。《诗》曰:询于刍荛。《书》曰:谋及庶人。”(第912页) 询国危之例,如《左传》中,定公八年,卫侯欲叛晋,朝国人,使王孙贾问焉。哀公元年,吴召陈怀公,怀公亦朝国人而问。询国迁之例,如《书经?盘庚篇》载,盘庚要迁都于殷,人民不肯,盘庚“命众悉造于庭”,反复晓谕。(查原著)询立君之例,如《左传》中,昭公二十四年,周朝的王子朝和敬王争立,晋侯使士景伯往问,士伯立于干祭(城门名)而问于众庶。哀公二十六年,越人纳卫侯,卫人亦致众而问。

6、人民参政

1)进贤使能:《天官?得宰》:“以八统诏王驭万民:……进贤,使能,礼宾……”

2)广教精选:《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教万民而宾兴之。”《周礼注疏卷第十》:以德、行、艺三物,教乡内之万民;三物教成,遂举其中贤者能者,行乡饮酒之礼,尊之以宾客,并献其书于王。(第267页)

3)比考德艺:《地官?乡大夫》:“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乡老及乡大夫帅其吏与其众寡,以礼礼宾之。”

4)宾举乡贤:《地官?大司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周礼注疏卷第十》:“乡内之民有贤行者,则行乡饮酒之礼宾客之,举贡也,故云使之相宾。”(第264页) 举贡即向朝廷荐献贤能。《后汉书?左雄传》云:“郡国荐廉,古之贡士。”《周礼正义?十九》:“相宾即乡师云: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乡老及乡大夫帅其吏与其众寡,……以乡饮酒之礼礼宾之。……乡内之民有贤能则相与会集宾敬之也。”(第197页)

7、人民治政

1)由民掌政:《地官?乡大夫》:“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周礼注疏卷第十二》解曰:“使民自举贤者,因出之而使之长民,教以德行道艺于外也。使民自举能者,因入之而使之治民之贡赋田役之事于内也。……云‘使民自举贤者,因出之而使之长民……’者,以贤者德大,故遣出外,或为都鄙之主,或诸侯,皆可也。云‘使民自举能者,因入之而使之治民……’者,以其能者德小,不可以为大夫诸侯等,故还入乡中,量德大小,以为比长、酇长已上之官,治民之贡赋田役于内也。”(第299页)《周礼正义?二十一》:“‘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者,明乡大夫所宾兴之贤能,亦同与司士诏爵诏事(以德诏爵,以能诏事)之典,即以充异日长吏之选也。凡民之有德行者,在乡称贤,在学称师,仕于国则为长。民之有道艺者,在乡称能,在学称儒,仕于国则为吏。则下无不兴之贤能,上无不贤不能之长吏矣。”(第224页)

2)乡里自治:《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賙;五州为乡,使之相宾。”《周礼注疏卷第十》:“此经相保、相受、相葬、相救、相賙、相宾等,皆是民间之事,……故云皆谓立其长而教令使之。立长,谓若比长、闾胥至乡大夫等。”(第265页)《周礼正义?十九》:“此经六事(相保、相受、相葬、相救、相賙、相宾),虽官施其令,而实则劝民自相为之。”(第197页)

第三部分、和谐目标与理想境界

(一)追求社会和谐

1、和邦谐民

《天官?大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P24)《周礼注疏卷第二》:“春官主礼,礼所以和谐,故云:‘谐万民’”《论语?学而篇》:“礼之用,和为贵。”《天官?小宰》“……礼职,以和邦国,以谐万民。”

2、礼让乐和

《春官?大宗伯》:“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地官?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地官?大司徒》:“……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

3、调怨解仇

《地官?调人》:“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 《地官?调人》:“凡过而杀伤人者,以民成之。”《周礼注疏卷第十四》:“……即非故心(杀伤人),……乡里之民共和解之。”(第357页)

(二)改善乡里风俗

1、仁情互助

《天官?大宰》:“友,以任得民。”《孟子?滕文公》:“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周礼注疏卷第十一》:“恩足相恤,义足相救,服容相别,音声相识。”(第276页)

2、守业之道

《地官?大司徒》:“以世教能,则民不失职。”

3、纯正乡风

《地官?大司徒》:孝、睦、姻、弟、任、恤,以及不造言、不乱俗。“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其中“造言”谓:以讹言惑众。“乱民”谓:执左道坏俗。

(三)保持生态平衡

《地官?大司徒》:“以教稼穑树艺。”《地官?大司徒》:“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地官?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凡服耜,斩季木,以时入之。令万民时斩木,有期日。……春秋之斩木不入禁。凡窃木者,有刑罚。”《地官?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时计林麓而赏罚之。若斩木材,则受法于山虞,而掌其政令。”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