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 >> 儒门动态 >> 正文
“山阳书院”期待浴火重生 国务院教育咨询委员顾明远题字致贺
来源:现代物流报 (2011年7月10日14:58) 作者:小慧辑

 

    山阳书院,原址位于金乡县文庙的东侧,寿河(今奎星湖)的北岸,因金乡地处山阳古郡之腹地而得名。她上承先秦儒学,下启一所新式学堂,在历史上以“培养人才的摇篮”而著称于鲁西南。

  金乡与圣城曲阜为邻,儒家文化积淀深厚。西周伊始,周公(儒家奠基者)之子封于茅(今金乡县西北),儒风始吹金乡。汉至西晋,金乡属山阳郡(国),山阳郡原二十余县,唯独金乡书院冠以“山阳”,是因为金乡已成为山阳儒家文化的汇集融合之所,大儒辈出。丁恭“习公羊严氏春秋。恭学义精明,教授常数百人,州郡请召不应。……诸生自远方至者,著录数千人,当世称为大儒。”郗虑,“少受业于郑玄”,与华歆、王朗驰名当时。王弼,“援老入儒”,为儒学注入新的血液,开创“正始玄风”。

  大唐肇始,州县文庙初创,金乡便有儒学存在,“唐开元年间在县治西”,这便是山阳书院的前身。其始建年代明显早于周边地区之儒学。

  金乡历来重教崇儒。南宋绍兴四年(1134),金乡儒学移建北门里。金大定二年(1162),县尹聂天佑迁于今地(即文庙明伦堂)。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金乡知县沈渊重修文庙、山阳书院。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县麦子?“捐廉俸”,倡建书院,绅士耆民深受感动,而 “亦莫不争输恐后”。道光四年(1824),训导张柏恒与绅士李庭禧等重修山阳书院。同治七年(1868),知县蒋庆諶再次重修书院,并提倡捐款,增课田至2017亩,交邑绅存当铺生息,以供山长修缮及生童膏火之费。又与陈文先多方筹措,在书院增修考棚18间。浙江杭嘉湖道李翮、江西信丰县知县杨凤翱等士学名人,正是从这里迈出通向仕途的第一步。

  在清中后期书院普遍凋敝、“驰废者多”(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的情况下,金乡官绅倾心书院,矢志不渝,山阳书院得以逆势而上,一时“文风丕振”,就读者“数倍于昔日”,“科第蝉联,至今不衰”(《济州金石志》、《民国金乡县志》),成为当时周围地区书院教育的代表。据不完全统计,仅明清两朝,金乡县就考中进士44人,举人156人。作为一个县级教育机构来讲,这在鲁西南乃至全国都是极为少见的。

  顾名思义,书院当以藏书丰富著称于世。山阳书院亦不例外,其藏书之多、之精,仅从藏书之所“坟书台”的命名,就可见一斑。“坟书台”之名源于“三坟五典”,“坟”有书籍之意,“典”为文献之要。“坟书台”不仅为书院教学和研究准备了充足资料,而且给乡绅及士人查阅、咨询提供了方便。“坟典久无存,至理倩谁授。古籍余荒台,土花错如绣。”作为金乡八景之一的“坟台峙秀”,更是成为金乡的地标,不断被文人雅士吟咏。

  光绪二十九年(1903),山阳书院奉命改为校士分馆。翌年,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26年,改称县立第一完全小学。1936年,共产党员翟子超、秦和珍来校任教,在该校秘密建立金乡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新中国成立后,改称金乡县城关完小。1956年,英雄王杰入高小班学习。山阳书院虽已更名,但山阳书院的精神却续写一个又一个辉煌。

  2010年11月,为深入系统挖掘、整理金乡传统文化,重塑金乡历史文化名城形象,金乡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恢复山阳书院,隶属县政府,主要职责是——深入系统挖掘、整理和弘扬金乡文化和以金乡为代表的山阳文化。当代著名作家、学者王蒙先生,国务院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为山阳书院题字致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尽管前面困难重重,但山阳书院人豪情满怀,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同仁的支持下,山阳书院必将凤凰浴火,续写华章。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